本报讯(记者 杨彩霞)在呼和浩特乘坐地铁2号线,有一站叫诺和木勒站,站点位于锡林郭勒南路与鄂尔多斯大街交叉路口,所处路段原为诺和木勒大街,曾是呼和浩特市纺织一条街。
在鄂尔多斯大街行走,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它曾经的名字:诺和木勒。
诺和木勒是蒙古语,意为“纺织”。若用汉语称呼便是“纺织大街”,而老百姓们则喜欢称之为“毛纺大街”。这条大街东起呼伦贝尔南路南口,西至锡林郭勒南路,全长664米,宽15米。因内蒙古第一、二、三毛纺织厂驻此街而得名。在这条大街形成之前,这里是荒地和菜园。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项目之一,内蒙古新建毛纺织厂在此破土动工。这座毛纺织厂也是我们常说的内蒙古第一毛纺织厂的前身。随后,内蒙古第二毛纺织厂、第三毛纺织厂……内蒙古第六毛纺织厂也相继建立。其中每个毛纺织厂的分工各有不同,例如内蒙古第二毛纺织厂主要生产精纺面料、粗纺面料和毛料等,而内蒙古第三毛纺织厂则主要生产呢绒产品。随着各大毛纺织厂的建立,第一批现代化、规模化、系列化的大型企业落户诺和木勒大街,使呼和浩特市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毛纺织工业基地。因此,诺和木勒大街成为名噪一时的纺织大街。
当时,毛纺厂区坐南朝北,家属区坐北朝南,一排排平房整齐划一,3条马路又把家属区分成3个部分。当时3个毛纺织厂一共有1万多名职工,加上家属共有六七万人居住在毛纺小区。
1956年建起的三层苏式尖顶集体宿舍,让呼市人第一次见到了冲水马桶。那时,一毛作为大型国企,托儿所、学校、卫生室、礼堂、澡堂等设施一应俱全。很多老人记得,当年去一毛礼堂看场电影或者去职工食堂参加周末舞会是很时髦的事情。
2003年,见证了首府半个世纪毛纺工业发展历程的诺和木勒大街更名为鄂尔多斯大街。如今的鄂尔多斯大街俨然成为首府一个商业中心,商场和高档住宅云集。除了街边不起眼的卖毛线小店,这条街再难让人回想起当年毛纺业的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