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丰州滩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小白楼里三十年

■殷耀

马上就要迎来第二十四个记者节,我注视着眼前这幢漂亮的小白楼,在这里我已经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了。小白楼是呼和浩特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标性建筑。虽然它今天已经淹没在了高楼大厦中,但好多人还是知道:呼和浩特市最繁华的中山东路上有一幢漂亮的小白楼。

我与小白楼结缘是上高中的时候。当时我们村的茹永恒已经在小白楼工作,我上高中后眼睛近视了,跟着永恒来呼和浩特市配一副眼镜。我们一早坐长途班车从邻村出发,天不亮就起身颠簸到了半前晌才来到市里,疲累之极的我来到小白楼眼睛一亮:这是一幢通体雪白的二层建筑,每一层的层高要高于一般的楼房。走廊里铺着红红的地毯,当时每一间办公室里都安装有电话,有的办公室里还有卫生间和浴缸。

永恒当时住单身宿舍,宿舍就在小白楼里。他安顿我住在小白楼的宿舍里,我第一次踩着软软的地毯,第一次住到带洗澡间的宿舍,第一次看到彩色电视机……我感觉晕晕乎乎的。之后我到天津上大学后寒暑假路过呼和浩特市经常到小白楼来找永恒。本科毕业后我考到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永恒别提多高兴了,和我说:“你学的是新闻专业,毕业分配来我们单位多好呀!”是啊,来呼和浩特市工作还能照顾家中的父母和妹妹,毕业之后我真的如愿分配到了小白楼里工作。

参加工作之后,我逐渐熟悉了小白楼的历史。这座建成于1955年的小楼曾是蒙古国驻呼和浩特领事馆,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的办公旧址原来在蒙达宾馆那一带,1984年搬进小白楼办公,小白楼成了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的名片,也成了一种新闻文化的象征。

小白楼院中央的圆型花坛里,有一棵造型像迎客松的松树。我入社时看门的王大爷告诉我,说有人想用一辆桑塔纳轿车来换走这棵树,当时的分社领导没有答应。后来这棵迎客松生病显得面黄肌瘦,分社请来园林专家来拯救这棵树,给迎客松挂上了营养液吊瓶,迎客松奇迹般地重返青绿色。直到现在我每天上班都要和它照面,这棵青翠葳蕤的迎客松已恢复往日生机,成了小白楼前正对大门的美丽风景,招引着秋月和春风。院子里有几棵后来种植的松树的树冠和高度已超过了它,它还是一副长不大的模样,迎来送往至少已经三十年了。

进入小白楼后就更能感觉出它的神秘和庄重。一进楼门的小厅里就铺着红红的地毯,地毯一直从两边的走廊和楼上延伸,办公室里也铺着有花纹和图案的地毯,显得非常气派。当初我的办公室里就有一块黄色地毯,上面是细碎的花朵图案,开会的会议室里也有地毯。有的地毯是过去楼里的老物件,还有几块破损严重的地毯,后来又重新定制了一些。

从我参加工作到今年,在小白楼这个院里待了正好三十年。我目睹了小白楼几次重大的维修和改造,2000年我们从小白楼里搬到后面的五层楼里办公,小白楼租给了一家市里搞建筑的单位,上班时绕过小白楼到后边的办公楼里去,心里总感觉不得劲,感觉小白楼少了文质彬彬的气质。大约是2005年,按“修旧如旧”的方案重修小白楼,不允许改变形状和改变层高。拆开以后才发现毕竟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盖的楼,缺少钢筋和高标号的水泥,又绑了许多钢筋进行加固,该现浇的地方还现浇了,修缮后的小白楼既美观又结实,2006年9月4日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5月呼和浩特市政府为“小白楼”立碑。2008年我们又搬回到小白楼里办公,修缮一新的小白楼让人感到文气沛然。

“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小白楼是青城美丽的风景,在这里工作过的新闻人使小白楼的历史犹显厚重。再过一年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入驻小白楼就整整四十年了,四十年来从这里走出不少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走出最多的还是“文采风流今尚存”的编辑记者。这里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想,这里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担当,这里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文采,一代又一代新华人在这里坚持着理想,守望着正义,鞭挞着丑恶,传播着温暖。四十年来小白楼里一代又一代的新华人,用聪明才智换来了一篇又一篇名篇佳作,见证了中国北疆发展的历史。小白楼那闪烁着灯光的窗口,点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新闻理想;一个又一个小白楼里凡人的微光,驱散了阴霾和风雨,照亮了天空和远方,彰显出了守望在草原和边疆的新闻人的精神、力量与担当。

铁打的白楼流水的人。当年我刚参加工作时,分社入驻小白楼已是第九个年头,当时分社许多好心的前辈们给我励志时就说,有好多业务好有才华的人从小白楼起步,走向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有的走上了更重要的工作岗位,有的调动到了更好的地方。入社这三十年来,我也看到好多青年才俊从小白楼出发,飞翔到了更高更远的岗位和地方,在总社和好多分社都能找到从小白楼出去的优秀人才,你不得不说这小白楼是一个人才济济的地方。当然,也有好多同志就像我这样坚守着小白楼,好多同志坚守到了光荣退休,这种坚守更需要情怀和热爱,对于小白楼的情怀,对于内蒙古这一方土地的热爱。

三十年是一个不短的时光,小白楼里留下过多少传说和佳话。且不说来来往往的过客,小白楼里工作过的人有好多健康长寿的老同志,好多老同志当年我入社时他们就陆续开始退休,祝福他们健康长寿。但也有一些同志英年早逝,让人感到遗憾和痛惜。2000年下半年,从青海分社调任内蒙古分社社长的孙宁海同志去世,老孙是一个非常好的人,他的去世让人感到特别难过。2012年单位财务中心主任茹永恒去世了,永恒既是单位同事,又是我同村的老乡,走的时候他才五十虚岁,我失去了一位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心里充满了沮丧和孤寂。就在他走后这十多年间,单位的同事里又走了马喜栓和高瑞新,我们常常说起给马大哥编的许多笑话,我们也曾听高瑞新绘声绘色地讲起各种笑话,小白楼里回荡过开心的笑声,这一切都随风而逝。

当年马大哥参与栽植的果树每年果实累累,栽果树的笑话言犹在耳,但他们已经渐行渐远。他们都是非常至性的朋友,常常想起当年和他们痛饮狂歌的时光,他们的生命也才定格在六十岁左右的年龄,叶子不是在秋风里落下来,总是让人感到落得不是季节,让人感到世事无常。一批又一批老同志退休离开了小白楼,一批又一批年轻的面孔出现在了小白楼。小白楼里永远不缺欢声笑语,小白楼前的雕栏玉砌总有人会去擦拭。

感谢这有情有义的小白楼,从意气风发的青春少年起它就一路陪伴我。换一种说法它见证了我的成长,从“相逢意气为君饮”的青年一直到“白发无情侵老境”的年华,小白楼一直不离不弃。回首三十年的成长,小白楼里遇见的都是生命中的贵人,有呵护有加的师长领导,有推心置腹的朋友,还有志同道合的同事。小白楼很大,装下了我和许多同事的青春和梦想,也装下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才俊的汗水,还装下了许多精彩的华章和见证历史的文字,而不管多少美好的事物消失了,小白楼的门前仍然车如流水人如潮。就像我们的工作一样,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之后,一切辉煌都归零,新的美好业绩的种子要靠汗水来浸泡发芽。但这里从来没有缺乏过骄人的业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把小白楼装扮得更加美好。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一代又一代新华人走出或离开了小白楼,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怀揣理想走进了小白楼。记者是一个适宜年轻人的职业,洋溢着活力激情的年轻人使小白楼永葆青春,这里采写报道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这里的每一天也都是新的。

在神舟十七号发射的日子,又一批年轻人从小白楼出发,到现场去见证这样一个历史时刻。四十年来小白楼记录下了一个又一个像这样激动人心的时刻,履行着为时代发声的神圣使命。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