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历史有记忆,那么最生动又最具色彩的,莫过于丹青留下的印记。经过数千年的风雨变换,何其有幸,我们还能一品先人留下的丹青翰墨,探寻青城悠悠文脉。在和林格尔县就有两座壁画墓,用丹青记录了东汉和北魏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变迁、宗教信仰等。
(一)新店子乡东汉壁画墓
该古墓位于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西2.5公里的浑河北岸一处高地上。该墓是由墓道、墓门、前室、中室、后室及3个耳室组成的东西向多室墓,全长19.85米,墓室用青灰条砖平砌成穹隆顶形,高约3.6~4米。壁画面积约100平方米,共有56组、57个画面,约250条榜题。整个壁画描绘了墓主人一生的重要经历。前室绘就了墓主人出行的画面,包括《属国都尉出行图》《护乌桓校尉出行图》;甬道、中室描绘了历任官职的官府图、经史故事、人物和祥瑞图等;后室描绘了墓主人的晚年居家生活“庄园图”;3个耳室绘有众多为墓主人耕种、放牧、做杂役的奴仆。
经发掘整理,墓内有陶罐、陶鼎、陶案、陶尊、陶耳杯等,另有残铜镜、铁器、漆器残片等。据考证,古墓年代约在公元140—170年间。
(二)大红城乡北魏壁画墓
该古墓位于和林格尔县大红城乡鸡鸣驿村东约1.5公里处,南邻浑河。该墓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组成,全长22.6米。经抢救性挖掘后,该墓现存约20平方米彩绘壁画,主要分布在前室四壁和甬道两壁上。壁画以写实为主,富有生活气息,共有五个部分:入仕升官、宴居生活、游牧狩猎、死后升天、四神图。壁画人物服装鲜卑色彩与汉服特征并存。与东汉壁画墓最大的不同是,该壁画墓融入了佛教元素,比如鹿角生莲花、株状似芭蕉的植物,这也表明了北魏时期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多元的文化特征。据考证,该墓年代应在公元486年北魏孝文帝开始实行新服制以后、迁都洛阳之前。
总体来看,东汉壁画墓包含了汉墓壁画的主要内容,延续了西汉至新莽时期形成的图像分布模式,包括三个方面,即升仙、祥瑞等神秘信仰与渴望,经史人物、儒家教化,对现世生活的描绘和墓主身份地位的展示。而和林格尔北魏壁画墓则表现出一种胡汉杂糅的特征,其表现的主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对现世生活的描绘、对升仙祥瑞内容的继承、佛教新元素的融入。
此外,东汉壁画墓充分展现了东汉晚期发达的庄园经济,也有放牧观渔等具有少数民族色彩的场面。虽然北魏壁画墓更多地反映了游牧狩猎的画面,但事实上,此时的北魏在经历了“计口授田”“躬耕籍田”及“劝课农桑”等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后,农耕经济已经占有很大比重。由此可以看出,从东汉到北魏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文化交流及融合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丹青印记,也证实了地处蒙古草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呼和浩特地区,正是游牧经济与农耕文明、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碰撞、融合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