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鑫
从和林县城乘车向西南行进70余里,一块碧绿的翡翠便出现在眼前,这就是我们慕名来访的白二爷沙坝。
一进入浑河南岸的白二爷沙坝,我们马上被翠绿的林木、葱茏的牧草和馥郁的花香吸引住了。漫步在铺满落叶的松软而又略带弹性的林间小道上,感觉格外清新凉爽。放眼远望:潺潺渠水纵横流,绿树翠草满地铺,雀噪兔窜生机旺,沙丘固定变沃土。留心观察,在绿荫覆盖下,除了有成片的青杨、北京杨、小叶杨与油松、落叶松等树种的混交林外,还能见到榆树、杏树、云杉、杜松等树种。在沙漠腹地,在柠条、沙枣、酸刺等灌木林中,间种着沙打旺、羊柴、沙蒿、草木樨等牧草。它们苍翠欲滴,犹如一块绿色的地毯。在12万亩沙坝内,种植了21种树、13种草。现在每年可产草3000多万斤,可采灌木种、草籽40000多斤,价值40多万元。我们在这“植物园”里游走,宛如置身仙境,林中微风徐徐,令人留恋忘返。
然而,昔日的白二爷沙坝可不是这个样子。
1982年6月,第一批拓荒者踏上了白二爷沙坝,眼前沙丘连绵不断,草树全无,每天黄风滚滚,飞沙走石,刮得天昏地暗,有眼难睁。“天哪,这样的地方怎么绿化?”面对沙漠,有的人犯愁了动摇了,回到县城后,借故生病迟迟不来。当时担任和林县县长的云福祥迎着困难上,带领120名初高中毕业的男女青年,搭起帐篷,在此安营扎寨。第一步是进行勘查。年过半百的云福祥带着青年人,在12万亩沙漠中走了30多遍,南北步量,东西查看,踏遍了成千上万个小沙丘。他们边走边规划,突然,在一个沙丘上发现了一棵柳树,大家欣喜若狂,一齐围了过去。生命!这是块有生命的土地,它一定能绿树成荫。
当年7月,他们就开始划开网眼进行整地。早晨摸黑迎太阳,中午在工地上吃干粮,黄昏时分伴月亮,一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盛夏烈日当空照,在40多度的沙窝中,嘴烤裂了用舌头舐舐,手上血泡重重迭迭全然不顾,头晕目眩时蹲下来休息片刻,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县长云福祥和青年人同睡帐篷,同吃小米煮山药蛋,劳动时標着膀子干。一次由于劳累过度,他晕倒在工地上,叫来医生打了一针,醒过来定了定神又接着干,在场的青年入一个个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雨季到了,他们投入到了紧张抢种柠条的战斗中。云福祥把雨衣让给一个身体弱的姑娘穿,他和大家一个样,全身湿漉漉,雨水、汗水、泥土和在一起,衣服和皮肤粘在一块。雨下了7天,他们也在雨水里整整泡了7天,衣服从来都没干过一阵。辛勤的劳动换来了绿色的生命。几天后,3万亩柠条齐刷刷破土而出,一望无边的沙漠嵌上了绿色的宝珠。
秋季到了,他们开始营造乔木。拉运装卸苗条,生怕碰伤一点,轻拿轻放,拉回来及时放在水里浸泡。栽植时,须根都不叫窝住一点。他们风趣地说,这真比侍弄婴儿还要精心。下这么大的辛苦,在一般土地上百分之百可以成活,而在这里,第二年只成活了百分之六十。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们进一步查阅资料,分析原因。原来在这个地方,每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00毫米,而蒸发量却在1800毫米以上,难成活的原因主要是缺水。问题找到了,要解决就首先要找水源。打了四眼机电井,建起一个蓄水池,改善了水利条件。栽树时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避免水分蒸发呢?这是大家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三个臭皮匠还顶个诸葛亮,何况这里有100多个初高中毕业生呢!人人想办法,个个献计策,终于研究出一种符合沙漠造林的好办法——截杆深栽。树坑挖一米深,树苗截一米长,先在坑内浇水,然后把树苗全部埋上。这一下可真灵验,8446亩速生丰产杨没有死掉一苗,株株苍翠挺拔,棵棵长势旺盛。“成功了!”大家高兴地跳起来。他们在艰苦的劳动中,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植树造林经验。
白二爷沙坝变了,彻底变了。昔日的浩翰沙漠已被排列整齐、星罗棋布的83个网眼分而治之,滚滚黄龙被浅盛的草、灌、乔牢牢锁住,不毛之地披上了绿装。
吃罢夜饭,我们和这里的青年人席地而坐,回顾战斗过的700多个日日夜夜。我被他们讲述的动人故事、精彩场面完全吸引住了。
春天,正是整地造林的大忙时节,白二爷沙坝100多名青年男女每天徒步往返60里搞水保造林。就在这关键时刻,云县长患了重感冒。青年们谁也不愿意惊动这位老县长,各自扛着工具悄悄出发了。他们上了工地才发现,老县长已在海拔1400米的六号山整出了两个蓄水池。队员们心疼地劝道:“云县长,您放心回去休息吧,您不在我们更要好好干,把您的营生全部捎带出来。”“谁还没有个头疼脑热的时候。”云福祥边说边继续干着。这已经是带病劳动的第四天啦。到中午时分,他突然晕倒在地,喂水、按摩都无济干事,打了退烧针才苏醒过来。由于病情加重,到呼市住院治疗,经诊断是重感冒加低血糖。治疗的第四天,护士给打针却不见了病人,他已经悄悄回到白二爷沙坝。云福祥就是这样,一干起来就有使不完的劲,但吃过饭一睡觉,运动中致伤的腰就疼得钻心,每天晚上要么让大夫打止疼针,要么叫几个后生给按摩一阵子。在忙全县各项工作之余,他的时间大多在这块沙漠里度过。有人要寻他,打听他的家在哪,知情人会告诉你:白二爷沙坝。别人在新春佳节与亲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时,云福祥却在白二爷沙坝和青年们促膝相谈新一年的打算。
话题一转,又你一句他一句说起了自己的队长杨勇。据气象部门预报,6月下旬将有连阴雨,于是他们抓紧时间突击抢种沙打旺。杨勇和大家正干得起劲,一天有人捎来话,说他爱人和孩子都病了,让他赶快回去照料。杨勇问清情况,低头想了想说:“你带点药回去就行了。”杨勇就是这样,一年365天,不论盛夏还是严冬,从来没有离开过大家一天。别人承包的土地亩产小麦600斤,而他的地只收60斤。
一天,大家正在整地造林,突然老队友张德华带着一个女青年出现在大家面前。“从哪发展了一名新队员?叫什么名字?”人们七嘴八舌地一打听才知道新来的这位是张德华的新娘子。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张德华回家结婚刚过6天就再也待不住了,决定让媳妇住娘家他回工地。新娘子不高兴了:“要走咱们就一起走。”张德华解释着:“怕你吃苦哇!”“山沟里长大的还怕吃苦!”第二天小俩口肩并肩来到白二爷沙坝。张德华不清清闲闲度蜜月,是因为有一件更重要的事吸引着他,张德华自从进入白二爷沙坝,便坚持每天观察、记录风向、风速和沙土流动情况,记录草树生长情况,为科学种树种草治沙提供可靠的数据,被人们誉为土专家。
白二爷沙坝造林种草治沙专业队175名队员,平均年龄不到20岁。但是他们的动人事迹,像白二爷沙坝盛开的鲜花,数也数不清,越开越旺盛。
访问就要结束了,我恋恋不舍地回头再望一眼白二爷沙坝,只见成千上万株松树郁郁葱葱,一行行白杨婷婷玉立,一片片柠条黄花簇拥,一群群飞鸟林中欢唱,一个个青年迈着坚实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