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乡村振兴·广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武川县福如东村:

打好“三色牌” 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本报记者 云艳芳 通讯员 乔羽 安景梅

近年来,武川县福如东村党支部坚持因地制宜,以“红、绿、金”三个主色调为发展“底牌”,育产业、强基础、抓提升,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标,带领村民稳步向物阜民丰的未来迈进。

聚焦党的建设

打好“红色”为民牌

作为带领乡亲们干事创业的“领头雁”,福如东村“两委”班子不断探索乡村振兴提质增效新模式。

通过“村企结对共建”,积极搭建了村党支部与燕谷坊集团党支部的双向交流平台,多次开展联建共建主题党日活动,以组织振兴带动乡村产业发展。

今年6月,福如东村被评为自治区“万企兴万村”行动典型村。在福如东村党群服务中心,居民可通过4个综合窗口咨询和办理就业、医保、社保、计划生育、民政等30余个事项。

此外,村党支部牵头组建石榴籽志愿服务队、爱心帮扶志愿服务队等5支志愿者服务队,在民族政策宣传、疫苗接种等为民服务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聚焦生态宜居

打好“绿色”惠民牌

福如东村坚持以绿水青山为底色、以生态宜居为本色、以绿色健康为特色,严把乡村振兴的成色,制定了人居环境改善“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集中整治。村党支部发出倡议,党员主动认领责任区,对村内陈年垃圾开展集中清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整治作用明显,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改观。

第二步争先创优。通过“积分兑换”“十美家庭”“卫生好家庭”评选,结合“擂台赛”“亮晒比”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

第三步完善机制。通过制定“门前三包”政策,提升了村民的环卫责任意识;建立定期清运机制,确保人居环境最大程度保持干净整洁;强化监督管理,制定公益超市管理相关办法、监督员管理制度、小组长管理制度、保洁员管理制度等,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长效运行。

聚焦产业振兴

打好“金色”富民牌

福如东村党支部秉承真抓实干的工作态度,充分考量自身优势,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确立“两园一游”发展方向,即发展绿色蔬菜种植产业园、人畜分离养殖产业园和“民俗小镇+露天休闲”旅游,以农旅、文旅、康养为发展主线,不断延伸产业链,使“两园一游”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福如东村在西城丰自然村建成集冷凉蔬菜育苗、大田种植、保鲜及包装为一体化的冷凉蔬菜产业园,采取“支部引领+企业合作+农户自种”的模式,村党支部、企业和村民形成了相互依靠、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实现群众致富、集体增收、企业增效。

在白泥湾自然村人畜分离养殖园区内,统一的集成式新牲畜圈,实现了农村养殖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村民利用自家牲畜棚搬迁后留下的空地规划种植蔬菜、玉米等农作物,既美化了庭院,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让昔日的农家院落“颜值”大增。

广胜兴自然村盘活闲置荒地闲置院落,充分发掘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资源,建设康养特色小镇。建立“支部引领+企业运营+村民参与”的经营模式,村民通过经营农家体验小院、农产品分享小院和农家体验种植田等多渠道增加收入。

福如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郝树平满面笑容地说:“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和农村党建工作水平提升的共赢。村党支部将继续带领全体村民在乡村振兴的这条康庄大道上奋力前行,为建设更加‘富裕、美丽、宜居、幸福’的福如东村而努力奋斗。”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