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乡村振兴·广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擘画美丽乡村新蓝图

内蒙古嘉仕农业智能种植基地园内技术管理员正在整理葡萄苗

●本报记者 杨彩霞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用手机检测种植作物生长,收入方式从以种地为生到电商直播带货,乡村道路从雨天泥泞变得平坦宽阔,农村饮水由“有水喝”变为“喝好水”……在赛罕区农村大地上,环境面貌的持续改变、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如画卷般徐徐展开,擘画着赛罕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赛罕区注重能力提升,打造过硬乡村人才队伍,在农村领域分专题扎实开展集中辅导学、交流讨论学、现场观摩学。针对镇村干部强思路、农技人员强业务、农民强技能,分层次开展专题培训,全面提升大家综合能力水平,激发农村党组织干事创业热情,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力。

在金河镇曙光村,网络直播正与传统乡村生活发生着交集。曙光村通过“党建+电商”引领,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大力实施农村电商引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赛罕区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大力培养农村本土实用人才,引导各类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充分发挥乡贤在创新创业、引资引智、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结合“三服务一促进”“千名专家人才服务基层”两项行动,以工作站为技术支撑,以园区基地为农业科技示范,组织农村本土农技专员、农业企业法人共127人建立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采用“基地+工作站+农户”的模式,开展农业科技服务,科技特派员在田间地头实地培训,指导种植户科学种植。

在内蒙古嘉仕农业智能种植基地园区,技术管理员可以通过手机查看安装在种植阳光玫瑰葡萄温室大棚的各类传感器数据,实时监测土壤、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土壤养分含量等,数字科技为现代农业插上“智慧”的翅膀,进一步激发了乡村振兴新动能。同时,园区还接纳农业专业大学毕业生,示范带动附近居民长期稳定就业。

产业兴乡村才能兴。赛罕区大力培优农业特色产业,进一步强化项目牵引,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在土特产上做文章,在盘活资源上求效益,加大助企帮扶力度,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拆旧建新,升级改造传统蔬菜大棚,高标准打造现代设施农业,新建、改建温室大棚1700栋,预计新增果蔬产量1万吨。同步推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引进中化现代农业公司,推广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农业种植技术。2023年嘉仕农业、蒙游记、润泽园等21个高标准设施农业项目在赛罕区落地,总投资3.34亿元。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