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头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清水河县:长城黄河握手地 石榴籽红报党恩

本报讯(记者 梁婧姝)作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清水河县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形成了县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宣传、统战、机关工委、民族工作部门共同负责,各成员单位明确职责分工、密切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压实县、乡、村三级民族工作网络,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全县重点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创建。

全面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主线,聚焦推进“七个作模范”落实到位,努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以“一廊二带三圈四基地”示范工程的引领,共创建成自治区级民族团结示范单位2个、市级73个,60个单位获评各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5人获评模范个人,老牛坡研学中心等4家单位被命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基地”。按照“创建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思路,以“培育点、连好线、拓展面、广覆盖”为工作目标,整合资源力量,聚焦“组织联建、工作联动、活动联搞”模式,创建11个联合共创联合体,着力打破地域层级限制,发挥联结驱动作用,争取最大创建成效。

全面展示清水河县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进景区,利用春节、五一、国庆节、中国旅游日等重要节庆日,让踢鼓子秧歌、瓷艺、布艺、剪纸、抿豆面等传统文化走进老牛湾、老牛坡等景区,积极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大力挖掘利用红色资源,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文艺作品创作中,编拍《汉鼎之光》《天下黄河老牛湾》《搬山》等文创作品(其中文创作品《搬山》荣获市级三等奖)。以弘扬老牛坡红色革命精神为核心,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在老牛坡研学中心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馆,组织开展“学习党的二十大·强国复兴有我”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祭英烈、唱红歌、瞻仰革命旧址遗迹等系列活动,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实效性。编写诗歌《中华民族一家亲》《团结奏响太平音》,快板《中华民族创未来》等系列文艺作品,不断强化文化浸润,增强文化认同。

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大力实施“百场宣讲”“百家引领”“百期宣传”“百场活动”的“四百”计划,结合“两月一周”及传统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我们的节日”“邻里情、一家亲”“共享阅读”等活动,开展“讲好身边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基层巡演,目前已开展宣讲102场、创建示范单位78家、市级以上采用宣传84期。组建“新时代讲习团”“草原学习轻骑兵”,深入乡镇、机关单位、学校、企业多形式、分众化、全覆盖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知识,累计开展主题宣讲600余场次,受众3万多人,有力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和民族理论政策在全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充分发挥县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会及下设民族理论研究会、政策理论宣讲团等6个社团载体作用,完善运行机制、强化人员配备,乡镇、村(社区)共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会37个,开展“同心惠民文艺演出”“互帮互助志愿服务”等“微活动”80余次。

全面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标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全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构建“一园四区”发展格局,打造全国旅游休闲度假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今年前三季度,清水河县经济指标稳中快进,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08亿元。坚持生态富民,大力发展以杂粮富民、园区富民等为主的“八大富民产业”,带动人均年收入增加约1.8万元。紧紧牵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牛鼻子”,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持续抓好巩固脱贫成果、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全过程各方面,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创建“绿色杂粮县”为目标,建设以小香米、黑黍子等地理标志产品为重点的特色杂粮种植基地12个,巩固“中国小香米之乡”“中国黑黍子之乡”发展成果,建设千亩标准化杂粮示范基地3万亩,绿色杂粮基地30万亩,创建良种提纯复壮基地1万亩,全县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为“窑上田”区域公共品牌打造提供优质粮源。持续推进“清水河窑上田”区域公用品牌战略,成功申请中国“一乡一品”示范县创建项目,荣获“中国小香米之乡”“中国黑黍子之乡”称号,清水河小香米、黄米、胡油、米醋、海红果、豆腐、羊肉、民宿窑洞8个产品通过中国“一乡一品”产品认证,“窑上田”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进一步夯实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基础。

如今,清水河县“生态立县、生态强县、生态优县、生态兴县、生态富民”成效初显,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新图景更加亮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定。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