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舟平
提起陈希亮的名字,很多人未必知道,但一提起北宋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恐怕不知道的人会很少。《清明上河图》中横跨汴水、美如彩虹的汴梁桥就是陈希亮设计的。
北宋仁宗时期,在包拯“包青天”的盛名之下,朝廷中其实还有一位来自四川眉州的“陈青天”。为了有别于“黑脸包公”,老百姓就送陈希亮一个别称——“白脸包公”。大文豪苏轼平生很少为他人作行状,但在陈希亮去世十四年后,苏轼担心他的事迹随着时光流逝而被逐渐湮没,便为陈希亮撰写了一篇《陈公弼传》。
陈希亮是苏轼的四川老乡,字公弼。唐朝末年,为躲避黄巢起义引发的战乱,其祖上举家迁往四川。其实,陈希亮不只是位造桥专家,他的主业是为官。他一生政绩卓然,曾任长沙知县、房州知州、开封府判官、凤翔知府、太常少卿等职,是北宋著名的能臣良吏,深受百姓爱戴。
陈希亮的宦海生涯是从担任长沙知县开始的。他刚一到任就摊上了棘手大事。恶霸和尚海印勾结权贵,为非作歹,民怨沸腾。陈希亮不畏强权,果断惩治了海印,解了老百姓的心头之恨。后来,他在开封、房山任职时刚正不阿、心系百姓,赢得朝野一致赞誉。年老后,他数次上奏朝廷,请求降职或告老还乡,但宋仁宗惜才不允,调任他到西北重镇凤翔任知府。那时,他已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
陈希亮上任伊始,正值荒年,但凤翔国库存粮充足。陈希亮断然决定开仓将12万石粮食全部借给老百姓,以解民众燃眉之急。粮官担心粮食借出去收不回来,会被朝廷问责。陈希亮以身担保之后,粮官才答应开仓。当年,粮食大丰收,百姓的借粮全部还清。
也是在那一年的夏天,于阗国使者经过凤翔。大队人马浩浩荡荡进入凤翔城,随从恣意闯入街市,抢粮劫物,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陈希亮发现此情况后,立即命令教练使持兵符相告:“入吾境,有秋毫不如法,吾且斩若!”命令一发,那些扰民者纷纷投案。陈希亮按大宋律令一一处置,铁腕执法,凤翔的老百姓齐声叫好。
陈希亮官职不高,名气却不小。他为官之严是出了名的,连苏轼也惧怕他三分。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并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之后又一路高歌,名冠天下。恃才傲物,意气风发的苏轼出仕第一站就在凤翔。虽是京官派驻,但仍属幕职,协助知府处理日常事务。苏轼的第一任顶头上司叫宋选。宋知府为人宽厚和善,与苏轼相处甚欢。苏轼的第二任领导即是陈希亮。他们同为四川人,陈苏两家数代世交,两人年龄相差近四十岁。陈希亮进士出身,说话斩钉截铁,做事雷厉风行,对属下要求严格,不留情面,生活中也不苟言笑。苏轼每次起草的文稿,陈希亮都要反复退回让他修改。这让性格豪阔、不拘小节、才情外露、以写一手锦绣文章著称的青年苏轼感到很是不爽。陈希亮手下一些官吏,因钦佩苏轼的才华和性情,私下称苏轼为“苏贤良”。没想到这件小事被陈希亮知道后勃然大怒,并用刑杖责打那些吏员。苏轼自然很难堪,也越发郁郁寡欢。他不参加府宴,中元节也不过知府厅堂。陈希亮抓住苏轼这一点,上奏朝廷,苏轼被罚铜八斤。
一个是政治强人,一个是性情中人,陈希亮与苏轼的隔阂日渐加深。不久,陈希亮想在府衙后院建一座观景台,命名凌虚台,以登高望远,并特别叮嘱让苏轼作碑记。苏轼终于等来了机会,在文中好好讥讽了陈知府一回,如“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这篇文章就是传世之作《凌虚台记》。谁知陈希亮看完碑记后,表现出了惊人的大度。他不仅对苏轼这篇奇文只字未改,还命人即刻立碑勒石,以壮其盛。苏轼大感意外,羞愧难当。其实,陈希亮如此对待苏轼,完全是君子对君子的情谊,是长辈对晚辈的良苦用心。他觉得苏轼年轻气盛,势必对以后成大器不利,所以,就有意挫一挫苏轼的傲气。后来,苏轼终于自省了:“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两个人的关系融洽了,苏轼还与陈希亮的儿子陈慥成了要好的朋友,友谊持续了一生。
宋英宗即位后,陈希亮奉调京城开封,任太常少卿,不久因辛劳过度去世,享年64岁。宋英宗追封其为工部侍郎。陈希亮的遗作有《陈希亮文集》十卷、《制器尚象论》等。
陈希亮任凤翔知府虽短,但政绩卓著,路有颂声。《宋史》有如此评价:“其良吏与。”
苏轼毕生宦海沉浮,阅人无数,著作丰硕,但仅写过七篇墓志铭。除了为名满天下的司马光写的墓志铭外,他为陈希亮写的墓志铭的字数是最长的。由此不难看出,陈希亮这个“安民、利民”的倔老头在大文豪苏轼心目中的位置。他们在凤翔的往事也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