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学义
本来是要应邀参加中华书局与内蒙古师大联袂举办的古诗词教学研讨会,不料因事外出未能如愿。
中华古诗词的研讨与中华古诗词的出现基本上是同步的。就是说自从有了古诗词,对其的研讨便应运而生了。孔夫子的“兴、观、群、怨”(《论语·阳货》)说的是诗词的社会功能,实际上就是对诗词的一种评论。之后古代汉民族的第一部诗论专著《诗品》,汉族文学理论史上以“诗话”为名的第一部著作《六一诗话》,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沧浪诗话》,王夫之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姜斋诗话》等,以及后来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人间词话》等九部诗论专著,都是中华诗词研究的丰硕成果。至于现代诗词研究者和诗词评论家的诗论著作更是汗牛充栋,令人目不暇接。
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常会伴随着不和谐的音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华诗词的研讨和评论中,也出现了不少杂音或乱象,从而削弱了中华诗词的理论指导,严重影响了诗词创作质量的提高。
一是故弄玄虚,华而不实。
有的诗词评论文章诘屈聱牙、晦涩难懂,引经据典,高深莫测,把读者引入云里雾中,只是觉得高雅,却无任何用处。
二是溢言虚美,哗众取宠。
特别是对一些人的作品的点评,竭尽吹捧之能事。吹捧者津津然,被吹捧者飘飘然,而读者观之昏昏然,把个好端端的诗坛搞得虚浮不实。
三是东拼西凑,沽名钓誉。
读一些今人对古典诗词的评论文章,对有的段落或章节常常有似曾相识之感。原来多是转抄于百度或书籍,很少有个人独见。真应了“天下文章一大抄”那句话。
四是互相吹捧,言过其实。
你给我的诗点赞,我给你的诗叫好;你说我的诗超越李杜,我说你的诗前无古人。至于诗词存在的瑕疵,绝口不提。这种无原则的相互吹捧,严重污染了诗词创作环境,严重践踏了诗坛生态文明。
然而《众里寻他千百度—淑章谈古诗词》就不是这样。
我拜读《众里寻他千百度一淑章谈古诗词》时,看到了钱梦龙、余家骥、陆有富三位著名教授的荐语,看到了特级教师和高校领导的短评,以及李德斌和于海斌两位同志的序言,还逐篇读了“附录”中薛晓先、耿文举等同志的书评。我认为他们能实事求是地赏析点评李淑章先生的文章,而且他们慧眼独具,普遍认为这是一部颇有特色的诗词解读著作,在诗词教育中必将发挥积极的借鉴作用。
我从头至尾逐字逐句读了《众里寻他千百度一淑章谈古诗词》,觉得字里行间闪耀着一种热情似火的精神,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
他解析古诗词,力求尽可能地剖析和挖掘古诗词的现实意义并赋予时代精神,使听众和读者能从古诗词中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激发动力、振奋精神,从而为振兴中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还有,他退休后,不管走到哪里,总有人邀请他讲授古典诗词,对青少年与儿童进行诗词教育。所有这些,正是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怀在专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二是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的人生态度。
记得《燕山夜话》的作者邓拓说:“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已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四十年前初识淑章先生,他就是一位很有学问和作为的中年才俊。他和人在一起总是谈学问、谈工作,极少闲聊。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他依然在读书,在上网,在涉猎,在积累,在背诵,在写作,在思考,在研讨,在讲授……我在内蒙古日报社任职时,曾几次请他去给采编人员讲课,也刊登过他的作品。我退休后在内蒙古诗词学会任会长,他担任顾问,多次参加采风、研讨、诗会和培训等活动,也经常在诗词培训班上讲课。在耄耋之年,他还到处讲学并出版作品,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奉献着余热。淑章先生的老有所为、老有所成,诠释了曹操《龟虽寿》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几句诗,为老年大众树立了标杆。
三是勤于思考、大胆探索、突破常规、勇于创新的治学方式。
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问题和挑战,必须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因为新,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淑章先生把他的著作的主书名定为“众里寻他千百度”。一个“众”字,极言知识之浩繁;一个“寻”字,极言探索之态度;“千百度”,则极言探索之艰辛。探索、创新,需要质疑;探索、创新,需要学习;探索、创新,需要思考;探索、创新,还需要勇气。他的这种勤于思考、勇于求索、精益求精、大胆创新的治学精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在当今的新时代,这种精神显得尤为珍贵!
淑章先生的精神和我们国家所有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精神一道,汇聚成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这种精神产生于内蒙古高校的一位教授,它不仅是学府杏坛的光荣,不仅是诗坛的光荣,也是整个内蒙古文坛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