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峻岭
冬至是二十四个节气中倒数第三个节气。冬至,就是冬天最寒冷的开始的意思。这个节气一到,天逐渐开始白天长起来,过了这个节气,天会更加严寒。
冬至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人们就用“土圭”测定出冬至的气象特征,于是形成了“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的概念,意味着旧的气象年度的结束和新的气象年度的开始。所以那时的冬至有“贺冬”“拜岁”的习俗,相当于现在过年的意思。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冬至和正月分开,称冬至为“冬节”“长至节”等。
小时候不会懂得如此丰富的知识背景,却是从地里学上去理解的。知道一年中有四个标志性的日子,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其中冬至是北半球白天最短的一天。于是面对12月22日左右的这个日子,我一直抱有一种微妙的感觉,在扳着指头算计着它的到来时,其目的,是想看看那一天到底有多“黑”,人们又如何能熬过最漫漫的长夜。
冬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还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饮食文化,但因地域不同,所以风俗各异。吃饺子是较为普遍的食俗。故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
记得小时候,每逢冬至,祖母就开始忙碌着包饺子的准备工作。首先从供销社买一小把韭菜,然后择洗、切碎,加入盐、味精、酱油等调料后,与早先切好的肉粒拌成饺子馅。只见揉好的白面团在祖母灵巧的手中变幻着各种造型,很快,饺子皮擀好了。祖母不慌不忙地拿起饺子皮,舀上一勺馅,两手一捏,一个饺子就包好了。不大一会儿,这一个个“跳水健儿”争先恐后地跳进沸水中。
我和弟弟守在锅边,目不转晴地盯着在白浪里上下翻滚的饺子。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扑鼻的香气惹得我们垂涎三尺。祖母刚把饺子捞到盘子里,我们就迫不及待用手抓起来往嘴里塞,也不用筷子,也顾不上烫。那个滑稽的模样,现在回想起来,仍然令人忍俊不禁。
每年的冬至前后,母亲都会给我们换上他亲手缝制的棉衣、棉裤。等我们穿好之后,她便上下前后左右地端详,那时她的笑是灿烂的。那棉衣、棉裤都晒得极其松软,甚至于一个星期以后,我们还能闻到那种新鲜的太阳味儿。
母亲还会用五色纸剪出一件又一件的衣物,有棉衣、单衣、鞋袜和帽子等等。我弄不懂她要干什么。她就带上我到祖先坟前,将竹篮里装着的纸衣物烧化了。母亲说:“冬天了,老人家也冷,添几件新衣吧。”那时我还小,傻呼呼地问道:“你剪的衣服那么小,他们能穿吗?”母亲就告诉我,那只是做后人的一份心,一份传统美德中的孝顺之心。
冬至的谚语也是非富多彩的。以冬至天气预言来年收成的谚语有“冬至晴天,来年收成好”“冬至有风无雨,来年五谷丰登”等;以冬至天气看后期冷暖的谚语有“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冬至出日头,年前年后冷死牛”等;以冬至有霜无霜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冬至无霜,石舀无糠”“冬至始打霜,夏至干长江”等;以冬至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冬至月中,无雪过冬”“冬至冷,春节暖”“冬至寒,小满水满”等。这些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冬至后十天,阳历过大年”,回味这些暖暖的谚语,为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增添了温暖的一笔。
“冬至节来到,喜鹊喳喳叫”,不由让我想到雪莱的一句话: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