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丰州滩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清明节随想

■吕成玉

这是一个风和日丽、万物萌发的日子,也是一个节气与节日重合的特殊日子。这一天,历史与现实相融,自然同人文交集。

这是一个阴雨绵绵、泪水纷飞的日子。乡间的黑色小路逶迤着悠悠的怀想,城郊的松柏陵园肃立着巍巍的思念。生者与死者在此对话,现实与梦境互相穿越。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先辈的音容笑貌再次浮现,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场景历历在目,“千经万典,孝悌为先”的亲情与孝道得以传承弘扬,家族和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得以增强提升。清明节,融宏阔的自然场景与敻远的人文习俗为一体,将天时地利人和的内涵演绎得丰沛而感人!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行孝尽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为“父母者,人之本也”。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残酷现实,成为众多晚辈的痛楚和遗憾。古往今来,一个“孝”字,构建了家庭的伦理,繁衍了家族的兴盛,融洽了亲人的关系,升华了长幼的情缘。

古人告诫后人,要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的祖先。这就是“慎终追远”的含义。其赓续至今的目的,就是教育人们要正确处理生前赡养和死后尽孝的关系。

古人对父母顺从恭敬、关心备至,恪守孝道,且在长辈去世后要守孝三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绝大多数老人衣食无忧,身强体健,含饴弄孙,欢度晚年。而一些老人的孤独感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

过去守孝的一些陈规现在虽已彻底破除,但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将永久存续,且成为人品的试金石。

清明时节,春风柔和,阳光温煦,万物“吐故纳新”,正是郊外春游与扫墓祭奠的好时光。“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扫墓祭祀中经常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祭品大肆铺张而造成垃圾遍地、焚烧纸钱引发火灾、行车发生交通事故等。

清明节扫墓应突出一个“扫”字。祭品不宜豪华奢侈,更不可互相攀比。祭奠的目的是为追思先辈的高风亮节,传承弘扬他们的优秀品德。陵园以敬献鲜花为主,荒冢可焚香烧纸。但不论何种形式,祭奠完毕后应将坟墓周边环境清理干净,让逝者安享绿水青山的美好。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乡村柳映门。清明时节正是柳叶舒眉、杏花绽香、小草吐绿的大好季节。近年来,随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生态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乘着和煦的春风走出家门,吮吸清爽纯净的新鲜空气,游览田园的美好风光,既愉悦了身心,又缅怀了先辈,也表达了对先人的敬仰之情,一举多得。故,爱护环境,安全出行应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清明时节,不管有雨或无雨,注定是一个湿漉漉、沉甸甸的日子。

伫立在先辈的墓碑前,陪伴人们的是白云悠悠、玉宇清澈和温暖的阳光。脚下荒草萋萋,坟茔错落。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同村里的众多父老乡亲,生前是邻居,故后相作伴,永远融入了故乡的黄土地。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在袅袅的烟霭中,在高高的沙丘上,人们献上鲜花,点燃香烛,虔诚叩拜,追忆先辈们平凡普通的一生,敬仰他们老实做人、踏实做事、善良忠厚的人品和风范,感恩他们建立的良好家风代代相传,祝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平安喜乐,祈求他们庇佑后辈顺遂安康。

光阴易逝,人生无常。宋代词人李之仪曾感言:“青丝白发一瞬间,年华老去向谁言?春风若有怜花意,可否许我再少年?”生命充满诸多无奈和神奇。清明祭祀可得到这样的启迪:人是非常渺小的,犹如沧海一粟,更像沙漠一粒。只有按照做人的本分,堂堂正正走好人生之路,默默无闻创造美好生活,用勤劳和智慧将每一个平凡的日子过得活色生香,共同营造一个和谐与共的生存环境,才能同无数苍生撑起这个庞大而繁杂的世界。

辞暮尔尔,烟火年年。人生如梦,转瞬就是百年。人生又像一颗流星,在划过天际时或多或少会留下一点儿痕迹。有的人以对国家和人类的卓越贡献流芳百世,有的人却因祸国殃民、作恶多端遗臭万年。更多的人是以普通老百姓的身份,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小到柴米油盐,一日三餐;大到抚儿育女,爱屋及乌,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诚如是,则人生无憾矣!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