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健康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免疫力”

——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记者专访自治区脑科医院医生

●本报实习记者 若谷

近日,教育部决定自今年起将每年5月确定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旨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提升师生和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和素养。那么,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受到心理问题困扰?作为家长,又该如何提高孩子的“心理免疫力”?为此,记者采访了内蒙古自治区脑科医院(第三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医疗中心副主任任瑞。

任瑞表示,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情绪问题,情绪不稳定时容易产生焦虑,严重时还可能患上焦虑症、抑郁症。“家长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判断孩子是否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一是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要注意孩子是否出现持续性焦虑、心情抑郁或易怒等负面情绪。二是从行为表现方面判断,如出现多梦、睡眠不安、夜惊等睡眠问题;过分挑食、偏食,无法安静地坐着、总是不停地动来动去,咬指甲、吸吮手指;出现故意损坏物品、打翻东西,偷窃、说谎、打人、骂人等暴力行为;在无特殊原因的情况下,表现得特别胆小、害怕,不愿与人交往,进入陌生环境就退缩;对外界事物反应敏感,过度焦虑;对愤恨或不满以爆发性情感来表达,如尖叫、挥动手臂、用力踢脚;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等。”任瑞说。

作为家长,该如何提高孩子的“心理免疫力”?任瑞建议,第一,要建立开放、包容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的个性和观点。第二,要积极倾听与沟通,与孩子建立开放、诚实和互信的沟通渠道。当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时,家长应给予充分的时间和关注,认真倾听,避免打断或指责。同时,家长也要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增进亲子之间的理解和信任。第三,家长应留意孩子的日常行为和情绪变化,其中包括是否出现突然的情绪波动和不寻常的行为举动等。第四,当孩子面临压力和困难时,家长要提供情感支持,及时表达对孩子的爱、理解和关心,让他们知道自己不孤单。第五,教育孩子培养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如积极应对压力、管理情绪、良好的自我照顾和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要帮助他养成饮食健康、规律睡眠、适度锻炼等规律习惯。第六,如果家长观察到孩子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如自闭、自残、轻生等,要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精神心理科进行咨询,通过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帮助孩子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

“此外,青少年自己也应积极调节和应对。首先要明白自己有任何情绪都是正常的,不要试图压抑或否认自己的感受,要学会接受和理解。其次,要多与家人、朋友或老师分享自己的感受,要培养积极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饮食和运动习惯,尝试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如阅读、绘画或音乐等。最后,要建立自信,可以通过设定小目标并努力实现来增强自信。”任瑞说。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