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丰州滩 上一版   
上一篇

被聘第一天

■乌吉斯古冷

那是2002年1月22日,我刚刚退休,被一家杂志社聘用。聘用上班头一天,我到编辑部坐在我的位置上,在新的环境里再操旧业。对于那时的编辑工作,我还是轻车熟路。这家编辑部应该了解到我司职编辑有些年头,自进门伊始,每一道工序如何操作,并没有详细交待,我也就主动进入工作状态。因为那时还不时兴电子邮箱,案头、窗台、暖气包上都码着一摞摞稿件,我把稿件抱过来,发挥早已练就的一身坐静之功,扎进稿纸堆里,一篇篇地伏案“淘金”。我永远记着一位资深编辑说过的话:编辑的真本事,是发现蒙着污泥的珍珠,并用手帕将污泥擦掉,让珍珠熠熠发光。有些稿件,哪怕是质量上乘,我都要一一细心地读,一一认真地改。这一点,我是牢记于心了。一上午,我越审稿越投入,越改稿越来劲,在觉得不错的每一篇稿件上,把稿签用大头针别上,仿着其他编辑的方式,写上“可发”,再签上名字。临近下班的时候,我把那摞稿件一并交给编辑部主任。主任是一位年轻的女性,姓李。对人非常客气又和气。她把那摞稿件一篇篇快速扫了一遍,然后笑着对我说:“乌老师,太谢谢您了,这摞稿件加上我手头的一些,足有八万多字,够两期用,我心里可以踏实了。”听她这么一说,我心里美滋滋的。她拿起那摞稿件锁进柜子的同时又对我说:“乌老师,辛苦了,早点回家吧!”

中午淡酒两杯,微醺一晌,下午又匆匆走进编辑部。因为给人家“打工”,时间要把握好,不能来得太迟,更不可因酒而误了正事。正欲摆开架式,接着上午连续作战,主任抱着我上午送审的那一摞稿件走来,放到我桌面上,对我小声说:“乌老师,总编让你在每一个提稿栏里都写上提稿意见。”

我一想,对呀,改稿兴奋把这个规则都给忘了。于是我赶紧在每一页的提稿栏里都以不同的角度、不重复的语言,标注了简单明了的建议。末了,自己倒有点迷瞪:这么快就出手了?可别把戏唱砸了。按说,正常情况下,这么厚厚一摞稿件,写提稿意见起码需要两个小时。

第二天早晨一上班,总编召集编辑部开会。只见总编对李主任说:“把这摞稿子分给大家看看乌老师是怎样签署提稿意见的。”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是不是提稿意见写得太过敷衍?难道初来乍到就要以反面教材挨批评?我内心忐忑不安,扭头看向旁侧一位编辑手里拿着的稿签,悄悄用眼角余光扫了一下终审栏里,只见总编用红钢笔大大地写着:“要向乌老师学习怎样签署提稿意见。”原来如此,心里一块石头放下了。退休后,重返工作岗位发挥余热,使我的老年生活更有意义,人生更有价值。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