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头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呼和浩特:为青年筑梦,打造高质量发展幸福之城

●本报记者 吕会生

呼和浩特从2022年启动实施为期3年的“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以来,截至2024年9月底,呼和浩特市已累计有12.7万名大学生来呼、留呼就业创业,仅今年1月至9月,在呼就业人数达 4.34万人。作为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呼和浩特正全力打造让青年向往的“幸福之城”,力求做到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

“我曾在呼和浩特读了四年本科,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深深吸引着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日前看到诸如青年公寓、租购房补贴、创业资金支持等一系列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让我对在呼和浩特就业、安家信心满满。”中央民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郑雨竹说道。

2022年,呼和浩特成为全国首批、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随后,呼和浩特相继出台“人才新政10条”“引人留人 18 条”等政策,让广大青年能够在呼安居乐业;实现在呼落户“零门槛”,并出台《呼和浩特市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管理办法》,为青年提供租购房补贴政策;实施“增峰补谷”强首府教育工程,推出《呼和浩特市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10条措施》,促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出台《呼和浩特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呼和浩特市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实施方案》,为青年解决赡养老人的后顾之忧;印发《呼和浩特市关于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实施方案》,在城市文旅布局中满足青年的文娱需求。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青年在呼和浩特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而具体的举措更是全方位、多角度地服务了青年。

自成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以来,呼和浩特先后推行了“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开展了“扬帆计划——青子归城”“千校万岗”“丁香扎根计划”等专项行动,特别是今年1月到9月,呼和浩特高频开展就业招聘活动130场,提供岗位18.55万个次,初步达成就业意向5.26万人次;依托全区首家“直播带岗”基地,开展AI数字人带岗等招聘活动616场,直播观看达150万人次。

为助力更多青年学子提升求职就业能力,呼和浩特深入推行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今年1月至9月,为高校毕业生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11万元,同时实施系列稳岗扩岗、一次性奖励等政策,对招用高校毕业生的企业,按照1500元—3500元/人给予奖补,为536家企业发放奖补、扩岗资金748.75万元,为“六大产业集群”新引进博士、硕士发放一次性人才奖励107万元。与此同时,积极与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如上海交通大学呼和浩特科技创新中心已孵化并引入52家企业,并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使全市技能人才突破45万人。

城市吸引青年的关键,是基于一份归属感、认同感。截至2023年底,呼和浩特积极打造青城青寓和青年友好驿站,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 15472万套。同时还为青年提供为期 60 个月、30%—100%的租金减免以及相关租购房补贴政策,2022年到2024年11月,已累计发放租购房补贴资金7004.35万元,惠及到了更多的新市民、青年人。

为满足群众“学有所教”的需求,呼和浩特强化保障学位资源供给,2022年至2023年共建成投用41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学位2.7万个。同时,呼和浩特实施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成功创建三甲综合医院,组建城市医疗集团3个,建成县域医共体5个;街道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成功入选国家安宁疗护试点城市;打造线上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让青年在城市生活更为便捷。呼和浩特还建设 459 家“红石榴”驿站(流动人口服务站),为外来流动人口提供房屋租赁、就业创业、法律援助、城市融入等服务。旗县区实现“零工市场”全覆盖建设,乡镇街道实现“青年之家”全覆盖建设。提升打造“青年会客厅”,架起联系服务各领域青年的“连心桥”。呼和浩特的青年夜校先后推出瑜伽、古筝、剪纸、面塑等 60 余门“爆款”课程,同时依托新兴领域社会组织,广泛链接辖区内“青年之家”、党群服务中心、群众艺术馆等场所,招纳专业老师、非遗传承人等授课。

“下一步,团市委将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完善课程体系,将‘青年之家·青年夜校’打造成凝聚青年力量、提升青年素养的平台,让青年夜校成为青年加油赋能、尚美行善、交友联谊的‘青平台’。”团市委组织部部长王晓霞说。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建成呼和浩特国际雕塑园、雕塑艺术馆,改造提升转角巷、塞上老街、比塞塔等青年友好街区,举办的演唱会、露营地、跨年活动人气爆棚,蔚来、喜茶等 46 个品牌首店和旗舰店强势入驻,提升了城市活力,释放了青年激情。

谈到呼和浩特创建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启示,团市委书记张宇峰表示:“创建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必须聚焦青年的急难愁盼问题,通过暖心的普惠性政策、真金白银的项目,精准服务青年,充分调动青年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实现城市与青年的双向奔赴。”

有政策引导、有人才支撑、有场景依托、有产业配套……青春的呼和浩特,正成为越来越多青年人的向往之地。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