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玉泉区:蓄满人才“活水” 润泽乡村“沃土”

本报讯(记者 阿柔娜)近年来,玉泉区紧扣农业发展实际,吸引、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人才,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擦亮“专家工作站”品牌,筑牢农业发展根基。玉泉区持续发挥“专家工作站”的作用,引进一批农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才。与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签订“专家工作站”合作协议,在乌兰巴图村实施了露地冷凉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项目。试验引进辣椒、番茄、茄子、莴笋、甘蓝、芹菜等8类蔬菜46个品种,助力“菜篮子”工程,提高农民收入,把气候优势变成产品优势。与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在连家营村打造了玉米看禾选种及密植精准调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项目,示范面积200亩,共试验品种40个。联合市农牧局农技推广中心,在姜家营打造了160亩优势玉米品种“看禾选种”平台,共试验品种14个。通过示范选取优质高产的玉米新品种,指导农户科学选种、正确选种,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应用,达到提高玉泉区玉米产量,增加农民收益的效果。

加强政校企融合发展,围绕重点产业引进高层次人才。与包头农科院尚春明教授进行合作,在达赖庄村种植鲜食黄番茄60亩,由尚教授提供种源与技术,通过日常田间管理培养带动玉泉区乡土人才,产值达到60万元左右,在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同时也实现了人才振兴。带动农业人才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研发推广适合本地区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玉泉区农牧局推动村集体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平台,共同攻克农业技术难题。引进内蒙古藜麦研究院郭占斌教授与技术员巴雅尔,围绕S43高速路使用沙梁子村700余亩土地用于种植五彩藜麦,分块穿插种植五彩藜麦,打造集科普、观赏、经济于一体的大田景观带。同时,还将与大黑河“千岛湖”、昭君博物院、南湖湿地公园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形成农文旅为一体的休闲现代农业园,辐射带动周边,建设高质量农文旅生态项目。

持续开展“三服务一促进”推深做实人才服务基层。依托“专家工作站”专家、科技特派员为种养殖户提供养殖技术培训、指导与服务。邀请4名内蒙古自治区农科院研究员针对基层农技推广进行授课,内容涵盖冷凉蔬菜发展现状与栽培技术、蔬菜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设施口感番茄栽培技术、设施草莓现状与栽培技术培训等,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了农户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开展了实地观摩现场教学,现场观摩呼和浩特市亿祥源合作社,了解大棚种植主推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的绿色防控技术,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化水平。用好28名种养殖、生态、农畜、生物科技等领域的硕博研究员。对大棚种植户、农户等进行“点单式”培训,现场开展绿色生产、大田蔬菜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指导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共培训农技人员174余人,培养乡土人才13名,助力农民科学种植、增产增收。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