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向华
“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市两会精神,按照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严格执行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预算,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呼和浩特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樊浩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一是集中财力,服务发展。抓住国家、自治区政策红利,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在支持全市做大做强“六大产业集群”中培植壮大财源,确保实现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5%的增速目标,夯实财力保障基础。继续加大财政政策资金统筹力度,整合用活上级专项和本级预算资金,组合用好财政贴息、融资担保、财政补助等政策工具,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工业、乳业、草种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升级,绿色算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壮大,人工智能、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培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财税政策保障,着力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引资稳资,支持打造“一廊两轴五带”文旅发展格局,为首府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是兜牢底线,改善民生。落实“三保”政治责任,按照旗县为主、市级帮扶(兜底)原则,坚持预算安排、执行两个优先级,动态掌握全市“三保”执行进度,出现风险启动限制支付、监督检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足额保障基本民生政策落实,保持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支出占比在 70%以上。习惯过紧日子,加快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全覆盖做实绩效评价,合理削减低效无效支出,将腾出的资金用于保障改善民生,支持“温暖工程”、老旧小区改造、创建 A 级景区、提升城市绿道和园林景观、国土绿化、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大青山前坡生态改善,推动桥梁道路建设、新机场建成通航,巩固提升中心城市能级,为群众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
三是深化改革,强化监管。不断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建立防范化解债务风险长效机制。用好用足国家和自治区一揽子化债政策,探索更多市场化化债路径,加快偿还拖欠企业账款。着力提升财会监督效能,硬化预算执行刚性约束,确保财政资金使用规范、安全、高效,更好服务首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