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丰州滩 上一版   
下一篇

春归日暖龙蛇动——蛇年说蛇

■殷耀

时光真如“忽看电掣金蛇过”,转眼间农历蛇年就要来到了,该说一说蛇了。在所有的动物里,我最不喜欢蛇了,因为我最害怕行如鬼魅巨毒无比的蛇。其实,好多人也都不会喜欢蛇的,所以在十二属相里人们一般不说自己属蛇,而是说属小龙。

在我们土默川平原上很少有蛇的踪迹,所以小的时候我并没有见过蛇。有时在野地看到蜥蜴飞快地爬行,就以它来想象蛇的样子,因为我们那一带农村管蜥蜴叫“蛇狮子”。最早听到蛇的故事还是小时候在炕上,母亲给我讲《白蛇传》的故事,母亲讲到有千年修行的白蛇的时候,讲述着她仁义善良的性格和举动,特别是舍身盗草救夫对爱情是多么坚贞;讲到小青,也是一个有情有义有担当的蛇精,是一个性格耿直不失良善的蛇精,倒是许仙有意无意“出卖”了白娘子,有点人不如蛇的感觉。

后来我读《聊斋志异》的《蛇人》,发现蒲松龄将人与蛇之间的真挚情感写得人情味十足,比神话了的《白蛇传》还刻画生动。《蛇人》描写了一位弄蛇人与两条青蛇之间超然于人世间的情谊,弄蛇人把灵蛇二青放归山林之后,长大的二青逐渐从山中路途出来追逐行人,弄蛇人与其相遇后告诫它,二青再未出来为害行人。耍蛇人把自己养的另一条小青蛇也放归山林,二条蛇恋恋不舍地离开主人。蒲松龄感叹蛇还“恋恋有故人之意”,而且能听进人话不再害人,有些人反而对朋友或有恩的人会落井下石,对忠言劝谏的人会反目成仇。看来有的人毒辣起来真是比蛇还毒,这不是一个人的感受。

上了小学之后,接触到了几个关于蛇的成语,对我来说印象特别深刻。一是杯弓蛇影,客人误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当作了蛇,疑神疑鬼以为自己喝下了小蛇在肚里蠕动,因此而一病不起。后来主人在原处置酒,告诉客人误将弯弓当成杯中小蛇,客人恍然大悟随之病愈。这一故事说明谁都怕蛇,但人不能疑神疑鬼,一定要弄清事情的真相来解疑释惑。还有“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我是在小学课堂上学会的,老师告诫我们不要做无用功,否则就会弄巧成拙。

其实村里的人们也经常以一些带有蛇的谚语或歇后语来说事明理。比如“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句谚语,村里的人们常常提起,用来告诫人们要知足常乐,不可过分贪心。还有一句谚语叫“打蛇打七寸”,乡下的人们也经常说起这句话,告诫人们说话办事一定要抓住要害。小的时候我最爱听的一句歇后语是“蛇跑兔子窜——各有各的打算”,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向前奔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和梦想,这才构成了大千世界的精彩。

乡下人还经常以蛇来形容女子。比如用“水蛇腰”来比喻狐媚的女子,形象地描摹出了女子婀娜多姿的身段。把面容姣好心底歹毒的女子比作“蛇蝎美人”,像妲己、吕雉等女子就被归入此类。宋代理学家邵雍认为天有阴阳二气,“阴毒产蛇蝎,阳和生莺凰”,确实是有一些道理。邵雍还说不善之人是“蛇蝎其情,豺狼其性”,善良之人是“金玉其性,芝兰其情”,也是非常贴切的。

我小的时候听到的常常是龙蛇并提或互相比较。老人们常常讲“这个孩子到底是成条龙呀,还是成一条蛇狮子呀”,对于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来说,当然希望孩子成为一条遨游天际的龙,而不是在地上匍匐爬行的蛇。其实在先秦诗歌中就有《龙蛇歌》,讲的是五条蛇辅助一条龙腾飞的故事,诗里充满了神秘的意象。成龙成蛇在史籍中就有许多记载,隋末群雄崛起,王世充就评价李密“天资明决,为龙为蛇,不可测也。”但李密把一把好牌打得稀烂,终究也没有成龙,《太平御览》引《隋书》说:“炀帝大业末年,翟让初见李密,衣在格上,密腰带化为赤蛇,让心异之,竟为密所杀。”言下大概就是李密是赤蛇所化。

小的时候听“汉高祖斩蛇起义”的事情觉得他挺英雄的,后来读书渐多才明白那不过是编史书的人编出的鬼话,就像明唐寅《高祖斩蛇图》里写的“真人受命整干枢,失鹿狂秦不足诛。四海横行无立草,妖蛇那得阻前驱。”编史的人总得编出个受命真人,翻阅《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书籍,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姑妄听之,不要当真就是了。《南史·宋纪上》就记载宋武帝刘裕“见大蛇长数丈,射之,伤。明日复至洲(新洲),里闻有杵臼声,往觇之,见童子数人皆青衣,于榛中捣药。问其故,答曰:‘我王为刘寄奴所射,合散傅之。’”这个故事也是编出来的神话,寄奴是刘裕小名,高中课本里辛弃疾的词“人道寄奴曾住”的“寄奴”就是指他。

在文坛艺苑之上,人们形容书法好是笔走龙蛇,这个比喻特别好,笔走龙蛇好就好在是灵动自然的姿态。蛇年到了,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也应该如笔走龙蛇,既灵动又自然,不去感叹“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活得自然真实就好。就像魏武帝曹操所抒发的“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生活要永远“壮心不已”。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