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丰州滩 上一版   
上一篇

我们村的年俗

■杨玉明

我们村坐落在黄河东岸,长城脚下的山凹里。在周边算不上古村落,也算得上是年代久远的村子。在我小时候,踏进腊月的门槛,村里人们就忙里忙外,加快了生活节奏。一过腊月二十三,大人们就开始准备年货,整理屋子。娃娃们也在扳着指头计算过年还有几天,期待年三十尽快到来。

二十三,大扫除。每到这一天,我们就会被大人早早儿从热被窝里叫起来,打扫屋里屋外的卫生。爷爷每到此时总会说:“今儿各路神仙全上天开会去了。”母亲说:“今儿谁勤快,来年学习会更好。”我们兄弟几个主动帮着母亲做家务,开始泥家刷家。窑洞里上面的墙用白泥粉刷,下面的围墙和大炕用红泥泥浆一遍。经过一天的整理,清理了尘埃,粉刷了墙壁,浆过了大炕,屋子里如同新家一般亮堂。

我家住在村子西边村口,有时会受到野生动物的骚扰。有一年腊月二十三,天蒙蒙亮,爷爷将炉灶炕洞的草灰掏在箩筐,小声和奶奶说:“我出去筑围墙,别让娃们乱吼喊。”出于好奇心,我穿起衣服悄悄地跟在后面。爷爷提着草灰走出大门,左手提筐,右手抓灰,边走边撒,绕着宅院,撒出一个大大的圆圈,将宅院圈在里面,只在大门路口处留了小口。过后我问爷爷,爷爷瞟了我一眼,漫不经心地哼了一句:“等你长大,就懂了。”那年电视演《西游记》,当看到孙悟空用金箍棒在师徒三人周围划了个圈儿,妖精近不得时,我一下子就想到了爷爷用草灰撒的圆圈。

二十五,做豆腐。前些年,村里人们多数自己动手做豆腐。右手摇小石磨,左手加豆瓣,连同水一起倒入磨内。后来,村集体买回大石磨,提高了磨豆腐的效率。你家磨罢他家磨,互帮互助真热闹。

做豆腐是有技术含量的。尤其用卤水点豆浆时,要掌握好卤水的软硬度。原始卤水是用碱土水发酵出来的。从废弃多年的土墙角下扫回碱土,用滚烫的水泡过后,将水舀入盆里发酵,发酵好后再烧开杀毒,卤水就制作完成了。当卤水慢慢洒入翻滚的豆浆锅里时,活跃的豆浆马上凝聚为豆腐脑。俗语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有人将压豆腐块时流出的水接回发酵,叫酸浆,同样可以点制豆腐。

二十六,写春联。过去全是手写春联,供销社只卖红纸、墨块或墨汁。写春联时,村里会写毛笔字的人便成了香饽饽。人们拿去红纸让写上吉祥的语句,村里有一户人家老年得子,视如掌上明珠。老两口勤俭节约,恨不得一分钱分成几瓣花。宝贝儿子大手大脚,还沾染了赌博的习气。有一年众人给编了一幅对联,年三十贴在了大门上:“吉祥过日精打细算,如意花钱一扫平川。”儿子看后有了羞愧之感,从此踏踏实实地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

村里人手写春联的爱好一直延续下来,始终没有失传。近年来,又有不少年轻人学起了书法。去年过年,我也参与了村里的写春联活动,一位老者端量着墨汁未干的字迹说道:“墨香的味道就是年的韵味儿啊!”

二十七,蒸白馍。在蒸馍前一天,要将白面发酵,也叫起面。蒸制白馍花样多,如石榴卷儿、十二属相等,出笼后在上面点个红点,以示喜庆吉祥。小时候粮食紧缺,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白馍,而且是上待贵客的上等食品。记得有一句俗语:“白面馍馍冷吃也好,自找对象讨吃也好。”正月里走亲戚,也要带上几个白馍,以表敬意。

二十八,开肉墩。村里人每到进入深冬,杀下猪羊肉大多选择放在院里背阴处。将肉垛在一起,苫上胡麻柴,抹上一层厚厚的泥冻住,为了安全保险,外面再加盖石块。这种封闭储存法,可保肉质鲜嫩。直到现在,还有人在使用传统肉墩法。过年橇开肉墩,开始制作各种美食。

二十九,糊窗花。过去,村民居住的窑洞多为木头做的上顶窗、下三十六眼窗。人们送孩子上学时常说的一句话:“好好念书,起码能认得个三十六眼窗。”意为将来出了社会,能认得上下左右、人情礼往。糊新窗是把旧窗纸撕下来,将新麻纸糊上去,把剪好的窗花贴在窗眼纸上,彰显喜庆。

剪窗花是一门技术活,也是女人们的专利。每到过年时节,总会有体现时代特征的新颖花样。有一年,我母亲借回了新花样和一张报纸,准备拓底样。只见母亲双手举起报纸,在头顶上顶一下,好似做礼拜。以前就看到过奶奶剪有字的纸时,也有同样的举动。我向母亲请教,母亲慢慢解释道:“这字里面呀,有文曲星。你们要多读书多识字,多敬重它们。”

三十中午大团圆。一家人欢聚一堂,欢天喜地分享美食,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主食为“翻身烙饼”,即烙糖饼,为来年翻身大发之意。吃“翻身烙饼”已成为本地每家每户的传统习俗。

三十下午垒旺火。三十下午,男人垒旺火,挂灯笼;女人煮猪头,包饺子。村里的旺火多为柴禾,把干树梢捆一大捆立于院中,贴上“旺气冲天”的红联。待“接神”(迎接新年)时点燃。再将灯笼高挂在院里和大门外,进入黄昏时亮起。过去手工制作的灯笼有冰冻灯笼和纸糊灯笼,里面放一盏小油灯。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电灯已取代了油灯。

大年三十熬一夜。三十晚上不展铺盖,大人小孩和和气气熬年夜。这天夜里,孩子们欢天喜地跑大年,三五一伙、七八一群,东家进西家出,热闹非凡。小时候村里孩子多,常有喜闹之声。老人们为了让娃娃们安静守规矩,常讲一些神话的故事:大意是有谁做了伤害他人的或违法乱纪之事,就会得到惩罚。孩子们便乖乖地自我约束。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接神”时辰已到。旺火点着了,熊熊燃起,照得整院明亮通红,也映红了人们的脸庞。再往火上浇上一勺食油,火苗瞬间冲向天空,与空中礼花共舞。“火上浇油”“旺气冲天”,更显鸿运之气势!

用筷子挑上几个石榴卷,来旺火上烤热,众人掰着吃,意为要像石榴一样共享幸福生活。然后将旺火的火块接回家中炉灶,意为将“神”接回。炉火通红,开始煮饺子,吃“接神饺子”愿“与神共享,国泰民安”,饺子里包上几个蹦子(硬币)或红枣瓣等,意为“财源广进”。

小小灯笼照亮了院里院外,全村灯火通明。站在高处俯视,如同繁星下凡一般。

大年初一拜大年。小孩子们早上起来给爷爷奶奶或长辈拜年。首先要问候:“过年好!”学着传统礼仪,鞠躬作拜。

初二上午迎喜神。上午,全村人聚集一起,敲锣打鼓喜气洋洋,走出村口,迎接新年的鸿运。在一平整地面举行仪式:“敬天、敬地、敬人。”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你我互相恭贺,好语连连。

初三媳妇回娘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过罢年媳妇要回娘家。这天,向生产队借一头驴,在驴背上备上花被褥。媳妇骑上毛驴抱着孩子,丈夫牵上驴就出发了。今天的新农村,宽广的油路连村入户,家家有了小轿车。走时在门外响几声炮,以示一路平安。

初三人人要忌针。“初三、十三、二十三,搓麻捻线贼来攀。”传说这几日做针线,会遭人诬告。每逢这几日,家里是不动针线的。也不知是真是假,不过,女人们整天家务繁忙,正月天放下手中活,出去散散心也是应该的。

初五俗称破五日。这天人们一般不出远门,在家清扫室内外过年以来留下的垃圾。过了初五,就解除了各种规矩讲究等等。

初六出门一路顺。俗话说:“常人出门三六九”。从初六起,人们带着大年余热,又开始新一年的工作。孩子们收拾书本做上学准备,大人们踏上返岗之路,各行各业大多各就各位。不过,留在村里的人们仍然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之中。

“过了大年,相互拜年”。人们常常聚在一起,互请互贺,亲情更浓、友情更深。同时请来“秧歌”班子,唱上几天村戏。大年一过天气暖和,戏院里便成了老者们畅谈古今中外、天地人和的场所。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