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大棚里的绿色希望

●本报实习记者 贾璐

近日,呼和浩特寒风凛冽,但一座座蔬菜大棚内却暖意融融,绿意盎然。走进赛罕区太平庄村的蔬菜种植大棚,温暖湿润的气息扑面而来,与室外的严寒形成鲜明对比。油菜和小白菜长势喜人,菜农安秀芳正忙着采摘、整理、打包。

安秀芳和翟大爷老两口种植大棚已经十多年了,温暖的大棚里,安秀芳一边熟练地打包着油菜一边告诉记者,今年她家的两个大棚主要种植了油菜、小白菜、豆角等,蔬菜大多卖往毫沁营村,每年都有可观的收入。“今年春节我们老两口没回家,平时也住在大棚这里,方便照看蔬菜,行情好的时候,这一大棚菜能卖七八千元。”

据了解,太平庄村不仅有大片的大棚区,还有太平庄设施农业园,大棚采用滴灌技术,设有风口,用来控制温度。有了政策支持和科技助力,村民们增收了,市民的“菜篮子”里品种也更多样了。“我们上了年纪,平时没什么事做,种大棚一年少说收入三四万元,多了七八万元,既能活动筋骨,又能补贴家用。”72岁的翟大爷笑着说。

正月初三,保素村的菜农贾银巧已经忙得热火朝天。早晨七点多,贾银巧就来到大棚采摘西红柿。“春节是蔬菜需求的高峰期,每到这个时候都特别忙。去年,种植大棚蔬菜的收入就超过了15万元。”贾银巧说。

一座座蔬菜大棚是菜农们增收致富的“聚宝盆”,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新春伊始,菜农们用辛勤的汗水播撒希望,用双手书写新时代的致富故事。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