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健康 上一版   
下一篇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文加强婴幼儿早期发展服务和营养喂养评估服务

科学养娃“说明书”来了

0—3岁是儿童生命的早期,也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关键窗口期。近日,针对0—3岁婴幼儿及其养育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婴幼儿早期发展服务指南(试行)》和《婴幼儿营养喂养评估服务指南(试行)》,进一步加强婴幼儿早期发展服务和营养喂养评估服务,促进婴幼儿身心充分发育。

促进婴幼儿早期发展 莫将视屏类产品当“玩伴”

婴幼儿早期发展主要指0—3岁儿童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脑科学研究表明,80%的大脑发育发生在3岁以前,且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抓住0—3岁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指导养育人掌握以回应性照护、早期学习为核心的促进婴幼儿早期发展技能,可以促使婴幼儿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快速全面发展。

为推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开展婴幼儿早期发展服务,指导养育人形成科学正确的养育行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婴幼儿早期发展服务指南(试行)》(以下简称《发展指南》)。

《发展指南》主要由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机构和人员、服务分工、服务指标、名词解释等6部分组成。其主要内容与特点如下:

聚焦回应性照护和早期学习机会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发布的《养育照护框架——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明确提出,提供回应性照护和早期学习机会,是促进婴幼儿早期发展极为重要的措施。《发展指南》围绕回应性照护和早期学习机会,强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应指导养育人通过对婴幼儿的陪伴,以及情感交流和行为互动,刺激婴幼儿大脑和神经系统更好地发育,促进儿童运动、语言、认知、社会交往能力发展达到最佳状态。

强调养育环境对促进婴幼儿早期发展的重要性 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是促进婴幼儿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有利条件。养育环境单调,缺少玩具和图书,缺少与同伴的交流,将限制婴幼儿获得学习机会和发展自身能力。《发展指南》提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应指导婴幼儿家庭高度重视良好养育环境的建立,为婴幼儿提供种类多样的玩具和图书,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与同龄儿童玩耍,在大自然中嬉戏探索。同时强调,不宜将电视、电脑、手机、平板、游戏机等视屏类产品作为儿童的“玩伴”。

强调通过评估与指导促进养育人提升科学育儿知识和技能 《发展指南》提出,应用《3岁以下婴幼儿养育风险评估表》,了解养育人养育行为、家庭养育环境和养育人心理健康状况等,发现可能存在的养育风险。儿童保健人员给予针对性咨询指导意见,帮助养育人纠正不良的养育行为,改善不适宜的养育环境。通过婴幼儿心理行为发育标志自评咨询指导,促进养育人掌握对婴幼儿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认知、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进行自评的方法。

强调通过养育照护小组活动进一步提升养育人科学育儿知识和技能 《发展指南》针对婴幼儿早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指导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在开展养育风险评估与指导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养育照护小组活动,帮助养育人进一步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和技能。养育人将在养育照护小组活动中学习到的方法和技能带回家中,在日常养育照料中应用,促进婴幼儿早期发展。

改善婴幼儿营养状况 饮食行为培养至关重要

婴幼儿喂养主要包括儿童从出生到3岁期间的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合理膳食和饮食行为培养。婴幼儿期(0—3岁)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良好的营养和科学的喂养是促进婴幼儿体格生长、机体功能成熟及大脑功能形成的重要保障。

为进一步加强婴幼儿营养喂养评估服务,指导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结合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为养育人及婴幼儿提供健康教育、喂养行为评价、营养状况评价和咨询指导等服务,提高服务可及性和规范性,提升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了《婴幼儿营养喂养评估服务指南(试行)》(以下简称《喂养指南》)。

《喂养指南》主要由服务对象、服务时间及频次、服务内容、服务机构和人员要求、服务分工和服务指标等7部分组成。其主要内容与特点如下:

强调母乳喂养的重要性,着力提高母乳喂养率 《喂养指南》提出,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免疫活性物质和水分,能够满足0—6个月婴儿生长发育所需全部营养,不需要添加水和其他食物。强调儿童保健人员通过健康教育,向养育人普及母乳喂养核心知识和技能,提倡0—6月龄婴儿纯母乳喂养。

强调辅食添加的重要性,着力降低婴幼儿贫血率 婴儿出生时体内有来自母体的储备铁,可以满足前6个月生长发育需要。6月龄之后,婴儿体内的铁储备耗尽,此时母乳喂养只能为婴儿提供大约5%的铁需要量,还有95%的铁需要量要通过进食辅食获得。为此,《喂养指南》强调,6月龄后应当在继续母乳喂养基础上添加辅食。要求儿童保健人员针对6—24月龄婴幼儿养育人在开展健康教育、喂养行为评价和咨询指导服务中,着重指导养育人掌握科学的辅食添加方法,确保辅食添加频次和种类合格,努力减少婴幼儿缺铁性贫血。

强调合理膳食、饮食行为培养的重要性,着力改善幼儿营养状况 均衡营养、规律就餐是婴幼儿获得全面充足的食物、促进消化吸收和建立良好饮食行为的重要保障。《喂养指南》提出,2—3岁幼儿基本可以独立进食,要引导幼儿食用家庭膳食,与家人一起进食三餐,其间加餐2次。养育人要选择新鲜、营养丰富的食材,少盐少糖,降低儿童期及成人期发生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进餐时不观看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每次进餐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饮食行为。

强调开展喂养行为评估,着力改善养育人喂养行为 养育人喂养知识缺乏、喂养方式不恰当,易引发婴幼儿营养不良。《喂养指南》强调,喂养行为评价及营养状况评价完成后,儿童保健人员应结合婴幼儿健康检查、喂养行为评价及营养状况评价结果,及时对存在喂养行为问题的养育人,以及存在营养问题的婴幼儿,给予针对性咨询指导和干预。对于患有营养性疾病的婴幼儿,必要时转诊至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或其他专业医疗机构。

制定形成了简便易行的评估工具 《喂养指南》聚焦婴幼儿营养喂养主题,形成了适合基层儿童保健人员使用的《3岁以下婴幼儿营养喂养评估表》,方便县级、乡级服务人员开展婴幼儿营养喂养评估服务。儿童保健人员应用这一评估工具,定时定量询问和记录养育人各个关键月龄喂养情况、婴幼儿各个关键月龄营养状况,评估养育人的喂养行为,及时发现存在的喂养问题,结合婴幼儿生长发育情况,给予针对性咨询指导。

(据《大河健康报》)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