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瑞
《内蒙古画报》从1948年创刊始,就是内蒙古美术、摄影的重要园地和人才成长的摇篮,许多内蒙古老一辈画家和摄影家正是从这里起步,从青春逐步走向成熟的。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画报”以绘画配以简要的文字为主要形式,很少有摄影图片发表。5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刊发摄影作品,并逐渐增多。后来画报停刊。1979年复刊后,改为以摄影图片为主的综合性时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画报。同时刊发美术、摄影和书法艺术作品等,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今“画报”编辑部携手远方出版社,以“画说内蒙古”为主题,择其要将新时期以来刊发的优秀美术、摄影和书法艺术作品分别汇编成册,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可喜可贺!
《画说内蒙古》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2023年度社会科学普及专项后期资助项目,共10册。为了适应丛书的“普及”性质,《画说内蒙古》采用32开小开本,一册在手,朴素亲切,方便阅读。本卷名为《画说内蒙古·艺海》,收入新时期以来在《内蒙古画报》上重点介绍的32位书法家的书法篆刻作品150余件,35位摄影家的摄影作品130余件(组),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读之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收入本卷的书法家和摄影家几乎囊括了内蒙古书法界和摄影界的主要中坚力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内蒙古书法创作和摄影创作的整体水平。《书法篆刻篇》中,收入许多内蒙古老一辈代表性书法家的作品,如年逾九旬的李清波先生,其字“得颜楷之雄强正大,汲北碑之厚重天然,有汉隶之飘逸多姿,宽博而温润,天真而淡远”,在广泛借鉴前人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超凡脱俗,情致高远,敛放相宜,纯朴自然;原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主席康庄,专攻楷、隶,尤以楷书著称。其字以欧体为筋骨,以魏书为血肉,在严谨中见机巧,在刚劲中透淳朴。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主席何奇耶徒的现代书法,借鉴西方抽象艺术和中国水墨艺术的营养,具有鲜明的符号化和音乐性;原内蒙古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康新民以行草书见长,所作行草魄力雄迈,沉着痛快;大草则笔力浑厚,富有奇情异趣。内蒙古文联副主席艺如乐图和原内蒙古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朝洛蒙是著名篆刻家,兼善蒙汉文书法,其作章法奇绝,线条苍劲,笔力浑厚,富有感染力。中青年书法家中,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主席李力对魏晋以来的经典碑帖,特别是“二王”书风脉系心追手摹,立足古典求新求变,艺术面貌典雅而不失浑朴。孟德乡艺术视野开阔,在书、画、印几方面均有涉猎,厚积薄发,成绩优异。而80后书法家杨家伟扎根传统,基础厚实,静心耕耘,展现出优良的艺术才华,后生可畏。
《摄影篇》中,吴运生拍摄的《中国载人航天(神九)》组照,以其题材重大、瞬间精彩、影像稀缺和不可再现性尤显珍贵。“中国驾机航拍第一人”诺敏·何所拍摄的内蒙古著名景观,让人在欣赏大美北疆的同时,感叹作者的胆魄、毅力和精神。内蒙古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朗立兴先生的人像摄影,特别是其中一幅冬季草原女性的特写,以独特的个性和强烈的细节打动人心。而石玉平、刘春风、郭伟忠、赵如意、和平、王建平、沈起英、赵云东等人所拍摄的蒙古马,或一往无前,矫健动人;或奋蹄扬鬃,傲然雄风;或天河浴马,追风逐日……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境界追求,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审美感受。王争平关注的是蒙古马的日常状态,他在那些静谧的画幅中,通过蒙古马折射出游牧民族的情感与心灵世界。李文杰镜头下的蒙古马则呈现出温暖的情愫和多姿的意趣。阿音通过对草原上一些普通景物和细节的捕捉,反映现代化冲击下草原及游牧民的生存状况及精神焦虑。青年摄影家包曙光的组照《老人与鹤》聚焦一个生活事件,生动感人,富有人文关怀。王鹏瑞的《远方》和组照《苍穹之下》采用特写镜头,前者塑造了一位草原老额吉和孩童的典型形象,后者捕捉了搏克手、赛马手和普通牧人的生动瞬间。东哈达则通过抽象和意象的画面,追求意境的表达,赋予作品某种东方韵味。王金镜头下的金色沙漠光影旖旎,抒情动人。
总之,《画说内蒙古·艺海》一册在手,读者既可以感受中国书法所带来的传统文化韵味,也可以欣赏现代摄影所捕捉的精彩瞬间及光影魅力,还可以回望过去,唤起美好记忆,面对当下,礼赞大美北疆。《画说内蒙古·艺海》可谓精彩纷呈,美不胜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持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