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文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中,抗战题材作品犹如一座巍峨的高山,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情感。
由呼和浩特市作协会员、武川县作协主席张集超创作、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青山抗战短篇小说集《行走的石磨》,就承载了这一厚重的抗战史诗。作者以大青山抗战为背景,用灵动的文字描写出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将抗日战争时期的血与火、泪与汗、抗争与牺牲,以细腻而深刻的笔触展现在读者面前。全书共收录了15篇短篇小说,20多万字,15篇小说串联起大青山军民抵御日军的壮丽篇章,从而深刻映照出大青山抗战精神,让读者在文字的海洋中触摸到精神的温度。
一、真实历史切片,映照坚韧底色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让人刻骨铭心。《行走的石磨》这部短篇小说集,便是对那段烽火岁月——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一次深情回望。作者以多个独立成篇的故事,构建了一个关于勇气、牺牲、智慧和爱的叙事宏篇,让读者在文字间重走那段艰难而光辉的道路。
《行走的石磨》犹如一部精心剪辑的历史纪录片,将大青山抗战时期的诸多真实片段巧妙融入小说之中。作者从历史资料中选取典型事件,如八路军与日军在大青山腹地的激烈交锋、根据地群众坚壁清野对抗日军“扫荡”等。这些情节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生动地展现出大青山军民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的顽强抗争。面对日军的残酷围剿和物资匮乏的困境,根据地军民始终坚守阵地,绝不屈服。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大青山抗战精神的鲜明底色,在小说的字里行间熠熠生辉,激励着读者去感受那段历史的厚重。
从《常胜将军》到《青山虎》,每一篇小说都叙述着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诉说着他们的英勇与牺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运用纯文学的手法,让这些故事超越了简单的历史记录,成为了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支前模范昼伏夜出的惊险经历,还是“堡垒户”掩护八路军战士的感人场景,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情感内涵和人文关怀。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更凸显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二、以小见大,展现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
《行走的石磨》这部作品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和英雄史诗般的叙事,而是通过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以小见大,展现出大青山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书中塑造了大智大勇的八路军营长韩双龙、有勇有谋的游击队长孙广,救死扶伤的“半个医生”任素素,支前模范张兰兰和曹大力、热血青年景秀、朴实善良的哑妈妈等典型人物形象……但他们都在战争中展现出了不平凡的勇气和担当。这些小人物的故事虽然看似平凡,但却蕴含着伟大的抗战精神。他们的坚韧、智慧和无私奉献,正是大青山抗战精神的生动写照。
小说集的开篇之作《行走的石磨》,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主题设定,奠定了整部作品厚重而深情的基调。石磨的“行走”,既是对八路军后勤的支援行动,也寓意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持续抗争的精神。这一象征贯穿全书,成为连接各个独立故事的情感纽带。
《半个医生》通过一位医者的视角,揭示了战地医疗资源的稀缺与生命的脆弱,同时也颂扬了人性中的光辉与希望。《从放羊娃到游击队长》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成长与蜕变,他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个平凡人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证明了英雄并非天生,而是时势造就。《飞回山里的心》则描述了投身革命的热血青年景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回到家乡的她,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了掩护老百姓转移光荣牺牲。
在小说《针线中的情怀》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张兰兰是一位朴实而勇敢的农村妇女,她怀着对八路军的深厚情谊,带领村里的姐妹们,日夜为团部的八路军战士缝制军衣、做鞋袜。她们的一针一线,都倾注着对子弟兵的关爱与支持,为抗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1951年9月,党中央授予张兰兰“全国支前模范”光荣称号,那一刻,她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她的英勇事迹也成为了人们心中永远的传奇。作者细腻地捕捉到了女性在战争中的独特角色与贡献,以及她们如何在平凡生活中编织出不凡的力量。这些故事,无一不在强调一个主题:在民族存亡之际,是无数普通人的坚持与奉献,铸就了不朽的胜利。
这部短篇小说集,深刻揭示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在那个艰苦的环境下,根据地人民积极参军作战、捐款捐物、传递情报,与八路军生死与共,结下了鱼水深情。作品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军民之间、战友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深刻彰显了大青山抗战精神中团结一心的伟大力量。
三、文学语言的魅力与精神传承
张集超的写作风格独具特色,将写实与抒情、细腻与粗犷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的文笔简洁而有力,叙事流畅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堆砌,却能够直击人心。在描述战争场景时,文字激昂热烈,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在刻画人物内心时,又细腻入微,让人感同身受。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作品更加富有诗意和层次感。另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地方方言和俗语,增加了作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又能了解到当地的风土人情。
作者的语言简洁而富有感染力,情节紧凑且充满悬念。每一篇小说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画面,将读者带入那个战火纷飞但又充满希望的时代。在《夜行侠》的情节里,喜子挥着鞭子,赶着脚下的驴子,那驴子身上稳稳驮着沉甸甸的毛口袋,正朝着归化城方向行进。喜子此去,肩负着为八路军采买肥皂、食盐、煤油等生活必需品的重任。别看喜子平日里大大咧咧,实则机智过人、点子频出。一路上,面对层层盘查,他沉着冷静,巧妙应对,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胆量,一次次化险为夷,成功地将物资送到八路军手中,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令人拍案叫绝。
尤其是在《行走的石磨》中,对曹大力这个主人公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通过“背着一扇磨盘”“背部伤痕累累,鲜血直流”等动作和细节描写,生动展现其勇敢坚韧、无私奉献的品格。又如:送完石磨后,“他总觉得喉咙里像有小虫子在蠕动,不由得咳嗽,胸脯憋闷,呼吸粗重”等细节增强描写,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曹大力身体所受的伤害,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曹大力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便活脱脱跃然纸上。
张集超的语言风格质朴而真挚,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力量。他的文字质朴而深沉,直击读者的心灵。透过这些饱含深情与力量的文字,在书中随处可找到触动内心的那份感动。像《常胜将军》《飞回山里的心》和《夜幕下的英雄》,小说的情节设计巧妙,故事环环紧扣,吸引了读者的眼球,让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无法放下手中的书。
总之,张集超的《行走的石磨》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佳作,具有深刻思想内涵、较高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他以独特的叙事方式、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主题内涵,为读者呈现了一场丰富多彩的抗战文学盛宴。它不仅是对那个特殊时代的真实记录,更挖掘了深层次的人性光辉与民族之魂。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关于信念、责任与爱的价值观,永远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