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一事一议

●岂容网络主播成偷税大户?

——日前,国家税务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曝光了多起偷逃税款被处罚典型案件。数据显示,2024年,税务部门共对169名网络主播开展检查,累计查补收入8.99亿元。北京日报评论说,无论什么红人大咖,都不要试图挑战底线红线。多措并举、严法高压之外,行业也该清清灰了。平台与机构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入行第一课,就该是遵规守法。

●“随手拍”不能成了造谣开盒的温床

——日前,一段拍摄于无锡马拉松赛场的视频广泛传播。马拉松事件的拍摄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很难受,“觉得给别人添了麻烦,担心他们现在的处境。”北京日报评论说,这也提醒所有拍摄者,拍摄及发布视频之前,需要仔细确认有无损害到他人权利。对那些拍摄他人以求关注的行为,平台更是守土有责。

●个人消费借贷莫贪多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知明确,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的金额上限可阶段性从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经济日报评论说,个人消费贷款政策虽好,但个人在申请贷款时不可贪多,应坚持按实际消费需求申请贷款,不可将贷款用于非必要消费,更不可小马拉大车、过度使用贷款资金让个人面临过度负债风险。

●别让“先学后付”成为新型消费陷阱

——“先学后付”与当下流行的新兴消费模式“先用后付”相似,允许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先享受体验,在约定时间内付款,通常免收利息。对于囊中羞涩、梦想多多的人来说,“先学后付”是一种有针对性的营销模式。然而,无论是何种商业模式,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前不久,中国消费者协会在《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中点名警示“先学后付”的风险,指出其存在诱导消费、信息隐瞒、解约困难等问题,甚至可能成为新型消费贷陷阱。对此,必须果断出手,斩断伸向消费者的“黑手”。付费学习不是坏事,但在这之前,一定需要有关部门做好防护网、避风墙,把监管和服务做到实处。光明网如此评论。

●谁给问题手机贴上“百亿补贴”的标签

——据报道,北京市民张先生在电商平台“百亿补贴”活动中,花费10021元买到的竟是“动过手脚”的后封机。多次维权未果后,张先生以产品责任纠纷为由起诉商家和平台。后封机、翻新机等问题手机流入电商平台百亿补贴活动,不是个案。究竟是谁给问题手机贴上“百亿补贴”的标签?问题手机何以一路过关,潜入百亿补贴的池子?百亿补贴不是一个筐,不能真假商品不分、一股脑儿往里装。电商经济是诚信经济,也是互利互惠经济。真让利、真正品、真实惠是百亿补贴的底色。别让“老鼠屎”坏了百亿补贴一锅粥。北京晚报如此评论。

●去一去“追星式创新”的虚火

——面对DeepSeek一鸣惊人,人形机器人火爆春晚……一句“为什么我们没有”,暗含着对标先进的迫切心情,也折射出急于开花结果的创新焦虑。明星企业、新兴产业自带流量属性,备受瞩目很正常。但我们要清醒:追逐流量不是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决策的参考依据。在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的当下,我们既需要追逐前沿的勇气,也要有审时度势的定力。当下,人工智能大热,一些地方就急切上头,招商引资非AI不谈。站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关口,有必要去一去这股“追星式创新”的虚火。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国故事,不是只有一个剧本。人民网如此评论。

(据《楚天都市报》)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