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文艺评论 上一版   
下一篇

北疆大地上的逐梦之路

——浅评电影《野马部落》

《野马部落》剧照

●吕沛璇

在祖国北疆的内蒙古大地上,有一片广袤无垠的草原,这里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文化的交融之地。电影《野马部落》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将这片土地上黄河、草原、农牧交织、多民族聚居区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呈现在观众眼前,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年轻人在党的领导下带领村民共同创业、致富家乡的感人故事,感受到了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民族团结的深厚情谊。

返乡创业,乡村振兴的希望之光

影片中,巴根、陆小野、马帅等一群年轻人 ,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草原深处。他们放弃了城市的繁华与舒适,选择在草原上扎根,开启了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创业之旅。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创意,打造了一个原生态露营基地,将草原的自然之美与现代露营文化完美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创业过程中,他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挫折。资金短缺、技术难题、市场推广……每一个问题都像一座座大山,压在他们肩膀上。然而,巴根却态度坚定:“乐乐需要照顾,爸爸病成这样,借钱也要治病,这样回城我还是个人吗?”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家乡的深情和对家人的责任感。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们不断前行。他们深入研究草原生态,学习露营知识,向当地牧民请教经验,不断优化露营基地的设施和服务。从搭建帐篷到规划营地,从准备食材到组织活动,每一个细节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和汗水。随着露营基地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他们在草原上扎营,欣赏着美丽的自然风光,体验着独特的草原文化,享受着宁静与惬意。露营基地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收入,还带动了周边农牧民的就业和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年轻人的返乡创业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也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与未来。

亲情爱情交织,感人至深的动人旋律

《野马部落》不仅是一部关于创业的电影,更是一部充满亲情与爱情的温暖之作。影片中,亲情和爱情如同两条细腻的线索,贯穿于整个故事之中,交织出一曲感人至深的动人旋律。在亲情方面,主人公巴根与家人的关系是影片的一大看点。他离开城市回到家乡,起初遭到了家人的不理解和反对。父母担心他们在草原上吃苦受累,希望他们能留在城市里过上安稳的生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看到孩子们在草原上拼搏奋斗,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时,父母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他们开始支持巴根的事业,甚至参与到露营基地的建设中来。这种从不理解到理解,从反对到支持的转变,体现了亲情的深厚与伟大。影片中,父母那充满担忧与关爱的眼神,那默默支持的身影,无不让人感动落泪。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亲情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

爱情在影片中同样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主人公巴根和小野在创业的过程中,结识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彼此之间产生了真挚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没有奢华浪漫的场景,却在平凡的生活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他们一起在草原上搭建帐篷,一起为游客们准备美食,一起面对创业中的困难与挑战。在相互扶持、相互鼓励中,他们的爱情愈发坚定和深厚。影片中,那一幕幕温馨浪漫的场景,如在月光下相互依偎,在草原上携手奔跑,都让人为之动容。他们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不在于物质的富有,而在于心灵的相通和相互的支持。

镜头语言生动活泼,草原风光的绝美呈现

《野马部落》的镜头语言堪称一绝,唯美生动让观众倍感亲切。

景别的运用

全景与远景:影片中多次使用全景和远景镜头来展现内蒙古草原的广袤无垠,以及黄河与草原交融的壮丽景色。这种景别不仅突出了自然环境的宏大,也衬托出人物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中景与近景:中景镜头常用于展现人物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例如巴根与父亲、巴根与小野之间的对话场景。近景镜头则更多地用于捕捉人物的面部表情,细腻地展现角色的内心情感,如孟克叔对儿子的爱与支持,以及乐乐的自闭症逐渐康复的过程。特写镜头:特写镜头在影片中被用来突出细节,如草原上的露珠、手把肉的制作过程、漫瀚调的表演等。这些特写不仅丰富了影片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观众对草原生活的代入感。

镜头运动

固定镜头:影片中使用固定镜头来展现草原生活的宁静与质朴。例如,镜头固定在草原上,展现牛羊悠闲地吃草,或是村民们的日常劳作,这种固定镜头营造出一种平和、真实的生活氛围。移动镜头:移动镜头则用于表现人物的动态和情感变化。例如,巴根在草原上奔跑,寻找生病的父亲,移动镜头突出了他的急切与焦虑。在创业过程中,镜头跟随人物的行动,展现了他们努力奋斗的场景,增强了故事的节奏感和紧张感。手持镜头:在一些情节中,导演使用了手持镜头来营造真实感和紧迫感。比如在创业团队遭遇困境时,手持镜头的晃动感让观众更能感受到他们的无助与挣扎。

构图与色彩

影片在构图上注重对称和平衡,尤其是在展现草原文化和传统活动的场景中。对称的构图展现了民族文化的庄重与仪式感。而在表现人物关系时,构图则更加灵活,通过人物的位置安排来体现角色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变化。

影片的色彩运用丰富且富有层次。草原的绿色与天空的蓝色为主色调,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氛围。而在表现人物情感时,色彩的运用则更加细腻。例如,乐乐从自闭症中逐渐康复的过程中,画面色彩从灰暗逐渐变得明亮,象征着希望和新生。

镜头组合与节奏

蒙太奇手法:导演通过蒙太奇手法将不同场景和情节进行组合,使故事更加紧凑和富有张力。例如,将创业团队的失败与村民们的帮助交替剪辑,突出了团结的力量和人性的温暖。

节奏控制:影片通过镜头的长短和剪辑节奏来控制故事的节奏。在创业过程中的艰难时刻,镜头较短,剪辑节奏较快,突出了紧张感;而在展现草原生活的美好时,镜头较长,节奏舒缓,让观众能够沉浸其中。

文化元素的融入

民族文化的呈现:影片巧妙地将草原音乐、漫瀚调、二人台等民族文化元素融入镜头语言中。通过镜头的切换和画面的呈现,让观众感受到蒙古族与汉族文化的融合与传承。

舞台艺术与影视的结合:影片打破了传统喜剧电影的模式,将电影与舞台艺术相结合。例如,一些场景中加入了舞台化的表演,通过镜头语言将舞台艺术的魅力展现出来,使影片既有戏剧的张力,又不失电影的真实感。

领略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

《野马部落》深入挖掘北疆文化内涵,不仅凸显了黄河“几字弯”恢弘磅礴的地域风貌,还体现了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融合,山西、陕西、内蒙古民俗文化的互鉴。野马牧场真实的生活场景,增加了作品题材的厚度及科普性,加强了整体的视觉效果。影片中,野马在草原上自由奔跑的画面,不仅展现了草原的生机与活力,更象征着“蒙古马精神”。这种精神,是内蒙古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它代表着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影片通过镜头展现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

更为重要的是,影片深刻地展现了民族团结的主题。在露营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的人们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为乡村振兴努力奋斗。电影主人公们与当地农牧民们一起交流创业经验,一起探讨草原文化,一起解决遇到的困难。他们不分民族,不分彼此,像一家人一样团结在一起。这种民族团结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创业过程中,更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影片通过这些生动的细节,向观众传达了民族团结的重要内涵。

电影《野马部落》以其独特的视角、生动的镜头语言和感人至深的故事,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大学生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它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感受到了亲情与爱情的温暖与力量,领略到了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这部影片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佳作。它将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北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大学生们的创业故事如同一首激昂的逐梦之歌,永远回荡在草原的上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了家乡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