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理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多措并举推进生态福祉全民共享

●李红梅

核心提示

●实现生态福祉全民共享,不仅关乎环境权益的公平分配,更是凝聚各民族共同价值追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绿色纽带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以更高的站位大力推进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让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金山银山的财富价值和各族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生态福祉全民共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命题,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就是要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通过制度设计与实践创新,打破生态资源分配的空间壁垒与群体差异。实现生态福祉全民共享,不仅关乎环境权益的公平分配,更是凝聚各民族共同价值追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绿色纽带。

坚持生态惠民

夯实生态福祉全民共享根基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源和条件,如果自然环境受到破坏或资源被过度开采,将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民生福祉的重要前提,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坚持生态惠民,夯实全民共享根基,是回应民生需求的关键环节。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当空气污染威胁呼吸健康、水体恶化危及饮水安全时,任何发展成果都将失去意义。唯有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才能更好实现社会和谐安详、民生幸福安康。生态惠民强调生态环境改善给群众带来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打破了“唯GDP论”的发展惯性,重新定义了民生质量评价体系,使生态环境质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尺。生态惠民的深层价值还在于其重构了环境治理与民生改善的关系网络,通过将生态系统服务转化为可感知、可量化、可传递的民生要素,不仅实现了环境质量的改善,更有助于培育新型社会关系与价值认同。推进生态惠民,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从“见物不见人”的简单修复,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理新境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具人文关怀的中国方案。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蓝天碧水净土”正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夯实生态福祉全民共享的根基,要建立完善环境质量底线管理制度,通过大气污染防治攻坚、黑臭水体治理等专项行动,消除威胁公众健康的环境风险点。要完善生态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在城市推进“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建设,在乡村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确保不同区域的人民平等享有生态改善成果。要构建代际公平传递机制,通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长效工程,为子孙后代留存更多优质生态资产。

坚持生态利民

激活生态福祉全民共享动能

生态利民强调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转化,要求构建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让生态环境保护更好地造福于民。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物,二者之间存在内在统一的关系。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基础,金山银山是绿水青山长久维持和保护的物质前提与保障。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键在于构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价值转换通道,形成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的正向循环。

坚持生态利民,打通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动能。生态治理的投入需要有收益,才能可持续。让群众在守护生态环境中获取经济收益,能够有效激发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我国山区、林区、草原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往往与经济欠发达区域重叠,若不能打通生态价值转化路径,生态治理的成果也无法长期保持。要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拓宽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将丰富的自然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高影响力的生态产品。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本质要求,更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实现生态福祉全民共享,关键是要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碳汇交易、水权交易等市场化工具,将森林覆盖率、水质净化能力等生态指标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收益。要培育绿色富民产业体系,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特色业态,让人们在守护山林的同时获得稳定收入。要创新生态补偿制度,建立跨区域横向补偿、产业链纵向补偿等多维机制,让生态保护者切实享受发展红利。

坚持生态为民

保障生态福祉全民共享可持续

生态为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这其中就蕴含着人民对生态权益的追求。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必须坚持生态为民的原则,充分保障、维护和增进人民环境权益,切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坚持生态为民,保障生态福祉全民共享可持续,是把民生大事办好办实办长远的重要举措。生态环境保护、开发、利用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直接相关,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就是要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生态利益。要重视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中心地位和主体作用,倡导人民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助力环境决策、监督环境保护工作,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成为全体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事业。

人民群众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受益者,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为了保障生态福祉全民共享可持续,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就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将维护人民生态权益纳入法治保障体系,通过立法明确公民生态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要构建全过程民主参与机制,在生态项目规划、实施、评估各环节嵌入公众协商程序,防止发生“政府热、群众冷”的政策失灵状况。要建立生态安全问责体系,对损害群众环境权益的行为实施终身追责,以制度刚性守护生态民生底线。

多措并举推进生态福祉全民共享,有助于在增强社会凝聚力的同时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新征程上,我们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以更高的站位大力推进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让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金山银山的财富价值和各族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据《内蒙古日报》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后、讲师)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