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珍
2024年,呼和浩特市民营经济主体突破40.6万户,民间投资以21.4%的同比增速强势崛起,比上年同期提高31.3个百分点,成为全市项目投资的核心引擎。
这一数据背后,不仅是市场活力的集中释放,更折射出呼和浩特在产业升级、创新生态构建上的战略突破。
民间投资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31.3个百分点,这一跃升绝非偶然。呼和浩特通过产业集群、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多重发力,进一步激活了民营资本的投资信心。
步入2025年,呼和浩特在重点项目建设上持续发力,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200个以上、年度计划投资1700亿元以上。这些项目覆盖先进制造业、未来产业、绿色化改造等多个领域。民营经济深度融入产业发展的各个关键领域,在这些项目中身影随处可见,充分展现了民营经济在推动首府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在“六大产业集群”的框架下,呼和浩特聚焦合成生物、前沿材料、未来网络、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命健康等新兴领域,积极布局未来产业。通过抢抓“两新”支持政策红利,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大规模设备更新,推动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高端化延伸。这些布局不仅为民营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创新活力。
海阁堂医药、熙岭生物等合成生物项目的落地实施,显示出民营企业正从产业链中下游向上游研发端攀升。这种转变背后,是政府“两新”政策支持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协同效应,更是市场机制对创新要素的精准配置。
赛盛新材料、协鑫纳米硅等项目的开工建设,标志着呼和浩特新材料产业集群的投资结构正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赋能”。
华为智算中心、火山引擎、九州智算等数字基建项目的推进,则揭示了民营经济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作用。民营企业在这些项目中,既能发挥自身灵活创新的优势,又能与政策导向紧密结合,实现快速发展,不仅成为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更成为创新策源的主体。
乳业巨头伊利奶粉三期、奶酪三期,以及圣牧低温乳制品项目等,则持续夯实传统产业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绿色化升级。与此同时,智航科技等无人机总装、叁零陆零等超级电容、双杰电气等超高压变压器等新兴产业项目的涌现,构建起低空经济、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的立体化产业矩阵。
民营经济在生物科技、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密集布局,为首府经济注入了高附加值的发展基因。而“传统产业高端化+未来产业规模化”的双轮驱动,使呼和浩特形成了更具韧性的产业生态。
呼和浩特民营经济的稳定且快速增长,其成功在于将区域资源禀赋与全球产业趋势深度结合,“六大产业集群”的耦合成链,让乳业升级对接大健康消费浪潮,新材料布局卡位新能源革命,无人机产业呼应低空经济新赛道。这种战略眼光,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尽管呼和浩特民营经济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但仍需持续发力。未来,应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助力民营经济在呼和浩特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呼和浩特的民营经济将继续乘风破浪,为首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强大的动力,续写更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