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丰州滩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小暑神清夏日长

●吕成玉

带着火辣辣的激情,时光从容不迫地走进小暑。一块儿灼人的漫天帷幕,被轻轻拉开。“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阳光、雷暴、高温和雨水轮番登场,小暑开始张扬狂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如果说立夏是万物的萌芽期,那么小暑则是万物的孕育期。充足而明媚的光照,促使五谷快速成长。麦穗开始泛黄,被包裹着的麦粒开始膨胀、饱满。葵花在夏风中端出金灿灿的笑脸,挥动着绿色的花束,舞动着袅娜的腰肢,向客人点头微笑。玉黍拔节着亭亭的身姿,将肥硕而绿油油的叶子张开,伸向田野。桃杏的青果一天天壮大,圆圆的脸颊正被太阳光涂上橙黄或嫣红的颜色。小暑在“雨热同期”中按下了万物繁茂的快捷键。

古人把小暑分为三候,通过物象来反映小暑节气的变化。

一候温风至。“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是说小暑节气后,大地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都裹挟着热浪,铺天盖地般涌来。

二候蟋蟀居宇。“鹰鹯(zhān)新习学,蟋蟀莫相催。”鹯者,似鹞鹰,鹞类猛禽也。鹰与鹯。比喻忠勇之人。唐代元稹对小暑的物候特征给予了诗意描述。由于天气炎热,鹰鹯开始练习搏击长空,聪明的蟋蟀离开田野,到墙角下或者屋内进行避暑。反衬气候之炎热。

三候鹰始鸷。鸷者,凶猛也。再过五日老鹰因地面炙烤,翱翔在清凉的高空。由此可以看出,动物对气候的感应是如此的准确和灵敏。它们随着气温的增高而寻找避暑的地点或采取避暑的措施。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是会创造工具。主宰万物的人类,却没有因暑热的到来而束手无策,而是通过多种方式以至发明电风扇和空调与暑热进行博弈,彰显出人的睿智。

小暑恣意旷达、纵情豪迈,我行我素地喧嚣着时令特色:浩宇云蒸霞蔚,田畴万物繁茂,长河缓缓东逝,湖水温润潋滟,阴山眉清目秀。

民谚云:“小暑大暑,灌死老鼠。”形象地说明此时雨水明显增多,对当地小麦的收割和秋季作物成长会造成一定影响。小暑期间,正是龙口夺食的关键期。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生产这根主弦一刻也不能放松。在金色的麦田,汗流浃背的农机手,驾驶收割机来回穿梭,节奏分明的机器声响彻原野。农民坐在地头,品茶闲聊,望着脱粒机吹净的小麦如颗颗珍珠喷涌而出,丰收的喜悦挂在眉梢,笑容像油彩般鲜亮。他们评价着到手的粮食,说话底气十足,自信满满。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蛙声的长吟和紫燕的呢喃,在乡村上空愈增焚灼气氛。“浅蓝色的夜溢进窗来,夏斟得太满,萤火虫的小宫灯做着梦。”(余光中《星之葬》)此刻,灯火辉映着舞姿蹁跹的人群、亭榭中依偎的伴侣、广场上活蹦乱跳的孩童。人们似乎都有一个共同期望:痛痛快快地下一场雨。

北方虽然不像南方那样淫雨霏霏,连月不开。但缠绵不绝的夏雨,洗刷掉植物上的浮尘,使植物碧绿晶莹,锃亮剔透。鸟语树阴密,雨打瓜叶香。湖中,成群结队的鱼浮到碧绿的水面上来纳凉。那树叶上摇曳的晶莹露珠,是小暑送给世间的清凉剂;那拍门敲窗的雨声,是小暑发表于天地间的宣言书。盛夏在狂躁与高傲中,荡漾着繁华与喧闹,既有令人心旷神怡的葱茏锦绣,也有风雨交加的摇曳生姿。

无论是大雨滂沱,还是晴天丽日,雨晴皆成境。“雨气西山黯未开,更闻小暑一声雷。”一阵电闪雷鸣后,狂风暴雨随之而来。一时间,天宇混沌,大地汪洋。这时,步行的人们双手护头,急忙寻找避雨场所;小鸟则迅速飞回鸟巢,展开羽翼护佑雏仔。东坡居士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现代人享受着安逸的生活,雨来伞撑起,风来帽遮颜,像子瞻面对风雨交加而如此淡定者又有几人?

雨霁初晴,会让人欣喜万分。天空挂出一道美丽的彩虹,湿漉漉的空气浸润脏腑,驱散心中块垒。鲁迅先生有着“夏天的瓢泼大雨之后,漫步在田间真是神清气爽。池塘里的青蛙叫个不停,伴着知了的小曲,烦恼早已烟消云散”的情致。是的,风停雨歇后,不妨走出家门,吮吸清纯空气,欣赏芃芃万物。人,心旷神怡;物,面容娇艳。两全其美,岂不快哉!

小暑时节,河套地区小麦收割后,有的农田复种大白菜和苜蓿等,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玉米、葵花、番茄、辣椒等田间管理进入除草、施肥、喷药等环节。农人追随时令、按部就班地精心侍弄土地,期待土地给予更多的回馈。

炎热、潮湿、高温的天气,会使人们食欲不振,消瘦乏力。此时最需要的就是增加营养,解热防暑,补充体力,轻松度夏。“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唐代诗人白居易端坐在园中,悟出心静自然凉的养生之道。“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宋代晁补之在惬意品茗中,悠然自得享受着夏日时光。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农历六月,人们要解下端午节缠于脚脖、手腕上的百索子扔到房顶,让喜鹊衔到银河架起彩虹长桥,以待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过桥相会。现实与美好和谐对接的千年传说,表达的是人们对美好人生的殷殷期盼和衷心祝福。

小暑到,盛夏始。在这有光有影,有晴有雨,阳气鼎盛,五彩斑斓的美好季节里,让我们一起听鸟鸣,闻花香,读好书,勤稼穑,重养生,踏着阴阳节律从容走向丰收的秋天。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