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家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脍炙人口的《敕勒歌》,古朴浑然,粗犷劲健,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留下来的最古老诗篇。这首诗以凝练朴素的语言,质朴真切的感情,描绘了敕勒川草原(今土默川一带)的苍莽辽阔,水草丰美,牛羊肥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莽莽而来,自然高古”“清新明快,不事雕琢”。《敕勒歌》的确是历代诗人吟咏阴山之极品之作,千百年来,一股英雄之气始终经久不息地回旋激荡在阴山和阴山的边疆诗篇中。
宋人郭茂倩是最早记录《敕勒歌》的,收录于他的《乐府诗集》。他认为,《敕勒歌》原来是用鲜卑语咏唱的,后来翻译为汉语,所以句子长短不一。当时的北魏六镇地区,除大量游牧的敕勒部族外,还有鲜卑人、汉人等,他们交错而居,农业也逐步发展起来。在“胡汉杂糅”的时代,《敕勒歌》不是哪一个单一民族的民歌,而是当时的民众都在共同传唱。
当时的敕勒川是敕勒族人的生息之地,敕勒族也有铁勒、高车、丁零诸称,他们高大的车轮载着毡帐,一路放歌在阴山南北的广袤草原,弓马相伴,自由驰骋。
史书上记载,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征讨高车(铁勒)部落后,俘获了数十万部落之民和数百万的牛羊,把他们迁徙安置在大漠以南。而铁勒人确实是非常擅于放牧,他们在宁静肥美的阴山脚下,是他们畜牧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这一景象反映在敕勒歌当中,数十年间,敕勒人在丰美的敕勒川上六畜兴旺,以至“马及牛羊遂至于贱,毡皮委积”。
敕勒川给了敕勒人带来风调雨顺、歌舞升平的幸福时光。后来他们迁徙流转于他乡仍念念不忘,那个时期流传的歌谣从未消失。
而在一片看不到边际的草原上和望去苍苍渺渺的蓝天下,看得到连绵起伏的高山,是会给人一种在悠远的敬畏中可倚靠的确然之感。而对于草原上的人,天至高无上,却是可观可感的,它就像是盖住四方原野的圆帐。
正因为北方草原这种畜牧经济的繁荣,加之中原地区的土地兼并等问题,所以当时很多汉人从中原迁徙到北方草原,加入到游牧者的行列,成为了鲜卑化的汉人。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当鲜卑人入主汉文化十分繁华的河北地区时,放牧时所吟唱的仍是鲜卑语民歌。而鲜卑人的这种山天壮怀,也终将经由北齐、北周、隋唐的历史演变,融入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中!
敕勒歌描绘出阴山草原的辽阔博大、情怀自由、牛羊满野的和平景象。当然,我认为将它译作汉文的人也是一位天才,金代诗人元好问用一首力作评论这首民歌: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