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十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外事工作情况的报告。会议认为,全市外事工作全面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立足首府实际,深化经贸务实交往、扎实推进人文交流,构建全方位对外交流平台,推动首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组成人员在审议中也指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大外事”的格局有待建立和完善;二是友城在深化开放中的作用有待发挥;三是外事资源转化为惠民红利存在不足。
组成人员认为,市政府要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实施方案》,着力打造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核心枢纽,不断拓展国际“朋友圈”,深入开展多领域交流与合作,切实把首府资源优势及区位优势转化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统筹资源,推动构建“大外事”工作新格局
一是加强协调联动。充分发挥市委外事委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定期调度成员单位及市直部门、旗县区涉外工作情况。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建立外事工作联络员机制,统筹整合全市对外开放资源力量,调动各地区、各部门参与服务首府对外开放工作的积极性。二是不断拓展外事资源。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争取政策支持,围绕全方位开放战略和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我市重点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推进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医疗、养老等多领域合作,深挖企业对外合作需求,积极铺路搭桥,加大项目对接和成果转化力度,以高质量外事工作赋能高质量发展。
二、提升质效,推进友城多领域深层次交流合作
一是织密友城网络。在巩固与现有友城交往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与澳新、欧美等国家、地区交往,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交流,深入推进与东盟、金砖国家、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等双边和区域合作,推动构建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二是提升友城经贸合作能级。充分发挥“中国乳都”引领带动作用和“六大产业集群”优势,利用乳业、草种业等领域技术优势,吸引友城商协会及企业代表与我市企业开展产业合作,推动更多合作意向向具体项目转化,将经贸合作落到实处。三是打造友城活动品牌。借鉴山东省“感知新山东”等友城活动品牌打造经验,推动现有友城活动项目从分散向聚集转变,打造青少年、文旅、医疗等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活动品牌。同时,依托中国—蒙古国博览会、中日地方交流促进研讨会等现有对外品牌活动,找准与友城合作的切入点,为大型品牌活动注入更多友城元素。
三、践行“外事为民”理念,提升外事服务保障能力
一是聚焦经济、社会、民生发展短板,畅通服务涉外企业长效机制和绿色服务快捷通道。推行线上办、马上办、最多跑一次工作流程,最大化便利企业、服务群众。推进“外事+”专项行动,将外事对接服务向科技、文化、健康、教育等更多领域拓展。积极为我市企业和市民提供外事咨询、外事助企、领事保护与协助等服务,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二是用好“呼和浩特外事”微信公众号宣介平台。充实完善外事新闻、本市外事动态、友城建设交流、最新涉外规定和境外安全预警等板块,常态化宣传海外出行安全风险防范与应对等知识,推动外事资源更好惠及首府人民。三是推动民间友好往来。持续扩大友城间青少年友好交流、领事保护宣传进校园等活动规模和影响力,促进民心相通、民意相连,推动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增进不同国家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四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积极“走出去”,向世界讲好呼和浩特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我市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社会进步等方面的成就。精心“请进来”,为来呼的外国友人提供精准宣传服务,让他们亲身感受呼和浩特的魅力与活力,提升我市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请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办理该审议意见,按照《呼和浩特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意见办理办法》的要求,在收到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两个月内(2025年9月17日前),向市人大常委会民族侨务外事工作委员会书面报告办理审议意见的整改方案,四个月内(2025年11月17日前)向市人大常委会书面报告办理审议意见的情况。
督办责任单位:市人大常委会民族侨务外事工作委员会
督办责任人:齐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