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文件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首府交通智能化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5年6月25日在呼和浩特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

为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对有序、安全、畅通道路交通环境的期待,市交管支队推动建立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的新型警务运行机制,全面提升交通难题治理效能,现将具体工作情况进行汇报:

一、初步成效

市交管支队以服务实战为着力点,依托已建成的“青城智慧交管”基础设施及平台,推动交通智能化全面融合发展,形成了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的首府智慧交管新格局。

(一)指挥调度“市、县、乡”扁平化

市交管支队构建“市(支队)、县(大队)、乡(中队)”三级勤务指挥体系,完善了“支队依托指挥中心、大队依托指挥调度室、中队依托交通岗亭”的三级指挥机制,加强“点对点”指挥机制运行,推进形成“统一指挥,情指融合、情指对接、精准高效”的指挥体系。

1.前端感知设备覆盖更加广泛。在市区事故、违法多发点位部署前端采集设备,打造一体化、覆盖广的路面感知设备群。建设智能化设备覆盖路口479个,安装电子警察、行人闯红灯等各类智能交通设备7382套,部署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设备244台,违停抓拍设备204台,公路卡口217台、监控球机104个,制高点设备88台,铁骑抓拍设备50套和无人机巡检设备13套。

2.警情研判处置更加迅速。汇聚多源数据、利用电子地图,提升指挥调度“一张图”服务实战能力,实时掌握拥堵路段、车辆出行数量等情况。利用视频AI分析实现警情快速发现,铁骑和无人机快速回传视频,实现“空地一体”高效协同作战,有效提升警情快速处置能力。

3.系统平台实战能力更加全面。构建一体化实战指挥调度、交通组织优化管控、交通风险隐患防控、交通研判决策辅助、交通设施设备管理五大模块,全面支撑各项业务。

(二)疏堵保畅“点、线、面”系统化

市交管支队依托智能信控、边缘计算等前端设备,坚持“打通交通堵点”“提升干线效率”“区域整体联动”分层递进,形成了“治理一个点、畅通一条线、激活一个面”的良性循环。

1.建设统一信控平台,信号管理更加高效。完成377个路口信号机联网,联网率由项目实施前的37%提升至85%,实现信控路口联网联控、信号配时动态调整。

2.实现平峰自适应控制。在120个路口安装雷视监测设备和边缘计算设备共456台,启用自适应控制的路口平峰时段绿灯损失时间减少约8%,通行效率提升12%。

3.科学设置配时方案。通过精准采集交通流量,自动生成并仿真配时方案,结合多源数据优化调整,道路拥堵得到有效缓解。投入使用以来,高峰时段路口车辆排队长度平均缩短约21%,高峰消散时间平均缩短约15%。特别是2025年稳定运行以来,高峰时段路口通行效率环比提升12.3%,最大排队长度缩短24.2%。

4.构建干线协调信号控制。采取“一路一策”绿波协调信控策略,在新华大街、丝绸之路大道等主干道构建“绿波带”85条,覆盖路口223个。与此同时,在展览馆东路北向南(乌兰察布东街至鄂尔多斯大街路段)设置自治区首条浮动绿波,设计时速45—50km,信号周期根据流量在120s—160s区间浮动,绿灯轮转效率更高,各方向绿灯时间与流量需求更加契合。

5.积极设置可变车道。结合道路环境、流量特征,在丝绸之路大道与大学东街、新华大街与东二环交叉口设置可变车道。通过实时监测交通流量,动态调整导向车道方向,按需分配道路资源,有效缓解路口排队不均衡问题。自启用后,会展中心路口晚高峰北进口平均车速提升7.2%,通行效率提升27.8%,高峰持续时间缩短约20分钟。东站路口早高峰东进口通行效率提升11.1%、车速提升2.8%,高峰缩短约20分钟;晚高峰东进口延误下降2.5%、通行量增4.2%,高峰缩短约15分钟。

(三)事故预防“人、车、路”基础化

聚焦交通管理工作中“人、车、路”三要素,借鉴治安管理“人、地、事、物、组织”五要素和派出所基层基础管控方式,创新实现“交所结合”的方法管理交通。依托交通综合管控平台建立交管全息档案,强基础、建机制、抓落实,扎实推进事故预防工作。

1.加强道路隐患排查治理。今年以来依托“交通事故快报研判系统”录入公路路口、路段及城区道路隐患,已完成隐患治理83.1%。

2.建立“人、车、企”和违法、事故“全息档案”。建立重点企业风险画像,按高、中、低风险采取分类管控措施,对重点企业运输车辆全过程监管。利用历年违法、事故数据主动分析、隐患地点和时段主动筛查功能,为掌握事故多发原因、做出事故预防提供了数据支撑。

3.违法行为快速发现、精准查处。上线缉查布控模型,实现交通要素及违法行为特征自动分析,并向路面警力快速推送预警、精准查处。自启用后,共查处涉牌涉证违法667起、违法载人341起、超员720起,清理逾期未检验隐患车辆5203辆,清理逾期未报废隐患车辆182辆。

(四)管理服务“法、理、情”人性化

1.AI赋能,打造全天候便民服务。上线AI车驾管小助手,提供全天候交管业务咨询服务、办理和理论考试等在线预约服务。启用以来,业务咨询平均响应时间从15分钟缩短至10秒,线上业务咨询量增长40%。

2.智慧升级,提升车驾管服务质效。车驾管智慧服务及车辆检验查验审核系统上线后,实现自动获取机动车检验、查验审核任务,释放窗口警力、强化审核质效,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3.全民共治,“随手拍”提升群众交通管理参与度。今年以来,交通违法“随手拍”举报平台访问量达80余万人次,群众举报线索43882条,有效线索30316条,有效率69.09%,同比增长1.8%,广大市民交通守法意识和监督意识均明显提升。

二、面临的问题

(一)智能化建设规划系统性不足

一是存在速成心态,将信息化建设简单视为设备建设和更新,忽略了与业务的融合;二是规划整体性不强,将信息化工作归为科技部门职责,割裂技术与业务协同,未意识到其作为全警系统工程的特性。

(二)深化应用解决实战问题能力欠缺

一是平台赋能基层效能不足,虽然已建成一批软件应用平台,汇聚了较多数据资源,但界面操作复杂,部分功能与业务脱节,基层民辅警使用体验不佳。二是场景化应用急需拓展,缺乏专用算法模型支撑,导致在信息采集、事故处理、源头管理、服务群众方面的作用没有发挥到位。

(三)信息化基础要素建设存在短板

一是现有智能交通设备覆盖范围有限,公路国省县乡道路、城区新建道路的智能设备建设存在盲点,部分高架快速路智能设备尚未联网,面临违法取证不足、事故认定困难等问题。二是人才梯队断层,专业技术力量逐级递减,基层尤其匮乏,难以满足智能化发展需求。

(四)创新工作能力有待提升

一是协同创新不足,未与高校、科技企业深度合作,过度依赖内部资源力量,忽视了外部创新主体的优势,形成“单打独斗”的局面,未能形成技术合力。二是技术攻关能力有待提高,未能针对交通管理痛点形成系统化的技术攻关体系,创新课题聚焦不足,技术创新多停留在局部优化,缺乏对城市级交通治理的系统性研究。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及具体举措

“公安交管智能化”建设并非高深莫测、包打一切,实质是服务整体公安交管工作的工具与手段。

(一)强化顶层设计与统筹管理。一是立足公安交管长远发展,落实国家、自治区信息化战略部署,科学制定建设规划与实施路径,借鉴北京、杭州等地先进经验,结合本地需求打造实战型智能化体系。二是倡导数据文化,改变凭经验、靠直觉的决策模式,建立“用数据管理决策”的机制。

(二)深化实战应用和数据共享。充分调研实战需求,优化平台功能模块,提升人机交互水平,建设违法查缉、逃逸案件侦破等实战数据模型,推动警务模式由经验驱动向数据引领转变。构建“需求导向、数据驱动”实战机制,完善部门数据共享,解决数据重复录入问题,减轻基层负担。

(三)完善智慧交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开展交通管理重点区域智能化补盲建设,尽快完成部分高架快速路智能交通设备联网,在公路国省道、县乡道路、城区新建道路新建电子警察、卡口等设备,规划建设重点场所、区域交通监控设备。二是要选拔与培养并重,招录数据分析、交通工程等方面专业人才,建立培养机制,形成合理的技术人才梯队。

(四)创新驱动首府交通管理工作。一是建立创新应用联合实验室,整合高校、科技企业资源,加强复合型人才培育,解决交通管理痛点。二是研究解决交管重点创新课题,针对全可变车道、中队远程执法等重点课题,提出有效举措,实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落地见效。

首府公安交警将以创新驱动为核心,践行“四新”要求,提升交管工作智能化水平,打造具有区域示范效应的智慧交管创新基地,营造有序、安全、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