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烽火记忆照初心 万家沟革命遗址群承续时代使命

●本报实习记者 贾思敏

在巍峨的大青山深处,一条名为万家沟的峡谷静卧其间。80多年前,这里曾是枪林弹雨、旌旗猎猎的抗日战场;如今,青松掩映下的断壁残垣、窑洞工事,无声诉说着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峥嵘岁月。

踏访土默特左旗万家沟革命遗址群,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在沙湾子、后账房塔、大南沟等地,散落着30余处新近确认的革命遗址,仅余石砌房基、坍塌窑洞、防御工事残迹,这里曾是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司令部驻地、枪械修理所、被服厂和卫生所。土默特左旗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阿勒腾指着一处不起眼的石砌地基介绍:“这里曾是八路军大青山支队的军械修理厂。1938年冬,李井泉司令员率部在此建立指挥中枢,先后开辟绥中、绥西、绥南游击根据地,让这条‘塞水古沟’成为插在敌人心脏上的利刃。”

万家沟革命遗址群的每一处废墟,都承载着惊心动魄的故事。大火烧遗址,是高凤英等12位烈士牺牲之地;贾力更烈士牺牲地,铭刻着血染的忠诚;红沙口村,见证了蒙古抗日游击队成立的民族团结历史。在当地村民的口述历史中,八路军战士在极端困苦中坚持斗争、村民冒死支援前线的故事依然鲜活,与这些沉默的遗址相互印证。

历史的温度,不仅存于黄土碎石间,更在民间守护者的执着中。2019年,一支由土默特左旗文物部门与民间热心人士组成的考察队四进万家沟,以“志愿活动+AA制分担”的方式展开地毯式搜寻。他们的努力收获了沉甸甸的成果:新发现遗址30余处,并从村民手中征集到左轮手枪残件等珍贵文物,它们出土于大南沟军械修理所旧址,是硝烟岁月的铁证。

如今,昔日战场已化作碧波荡漾的万家沟水库。山脚下的把什村、古城村,曾是八路军建立抗日救国会的重要据点,现在果蔬大棚连片,村民年收入显著提高。每年清明时节,都有学生来到大火烧遗址祭扫烈士墓,在缅怀先烈中传承红色精神。

据了解,土默特左旗正筹划将万家沟革命遗址群申报为更高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并计划出版专题调查成果。

“当孩子们触摸这些弹痕累累的石头,才会懂得今天的安宁何等珍贵。”阿勒腾说。

这片土地承载的不仅是苦难辉煌,更是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它时刻提醒我们,今日脚下每一寸和平的土地,都曾浸染着先辈的热血与忠诚。守护好这些“活”的历史,就是守护民族记忆的根脉,让不朽的抗战精神在塞北大地上永续流淌。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