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呼和浩特:气象法治建设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本报讯(记者 若谷 通讯员 辛宁宁 梁燕)8月7日,新修订的《呼和浩特市气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呼和浩特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经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正式公布实施。

本次修订立足于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需求,结合呼和浩特市打造“华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着力扩大气象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势,推动气象工作在数智化转型、行业协同发展、智慧农业气象等重点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该《条例》成为全国首部系统将“气象数据开发利用、人工智能气象应用、低空经济气象保障”三大新兴领域纳入立法内容的地方性法规。

推动气象数智化应用发展

呼和浩特市气象局作为地市级气象主管机构,已在AI天气主播、公文智能修订、AI业务助手、智能预报播报、辅助编写代码等领域开展积极探索。

《条例》第八条和第九条新增关于人工智能和气象数据流通的促进性条款,通过构建开放共享的数据流通机制,推动气象数据在交通、农业、城市管理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应用,为呼和浩特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精细化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人工智能与气象核心业务的深度融合,构建覆盖旅游、能源、交通、金融等细分场景的气象服务应用体系。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气象局依托内蒙古自治区打造全国绿色算力保障基地、构建国内领先的智能算力“底座”的基础支撑与需求牵引,利用部门多来源、多变量、长序列数据资源及数据处理应用的技术积累,联合大数据公司等推进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气象服务领域中的应用,联合开展算法研发、服务建模,优化业务系统的数智化程度,提升多领域场景化气象服务能力。积极引入先进算法与算力资源,提升极端天气预测预警能力,为城市运行安全和民生福祉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保障。

加强低空经济发展气象保障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连续出台多项政策与规划,大力支持低空经济的发展。借助区位优势和空域优势,呼和浩特市大力开辟“北斗+低空”应用空间。随着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气象服务保障已成为确保低空飞行安全、提升运营效率的关键支撑。2025年2月,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呼和浩特市统筹推动低空经济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呼和浩特市气象局承担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为适应实际发展需求,《条例》第十八条明确气象主管机构应结合应用场景,组织建设低空经济服务气象观测站,建立立体观测网络,利用北斗数据链、5G、5G-A等通信技术,科学布局建设低空气象信息基础设施,为低空运营服务、低空飞行保障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鼓励气象部门开发低空经济场景应用,利用无人机开展人工增雨、气象灾害调查评估、卫星遥感地面验证、应急处置调度等气象服务。

强化智慧农业气象服务

2024年5月,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联合内蒙古气象部门创新建立国内首个人工饲草气象观测示范基地,配备蒸散量观测系统、轨道式植被监测仪、无人机多光谱遥感等先进设施,构建起“天—空—地”立体监测网。

科技创新带来的是生产方式的质变。2024年苜蓿收割季,示范基地交出了亮眼成绩单:通过精准气象服务,内蒙古智慧农气节水灌溉系统比往年节省电费30%左右,精准收获窗口期成功规避两次降水天气过程,苜蓿粗蛋白含量稳定在21%以上。

这正是呼和浩特市气象部门近年来探索建设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基地、强化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生动实践。《条例》进一步强化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在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防控、加快气象灾害致灾机理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建设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基地,强化特色农业气象服务,鼓励支持高标准农田经营主体自主推进智慧气象服务等信息化建设,为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随着智慧气象服务不断深入田间地头,呼和浩特市正推动传统农业向精准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