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晨
8月23日,暮色渐沉,托克托县第二中学安置点的食堂里,安置干部李娟因连日工作已变得沙哑的嗓音,却如一股温热的暖流,缓缓传遍整个食堂:“乡亲们,锅里有热粥!洪水能淹了咱的屋,但淹不了党和政府给大家托的底!”
李娟话音刚落,角落传来啜泣声——60多岁的王婶攥着衣角,她家几亩待收的玉米全都淹在洪水中。李娟拨开人群,蹲到老人面前安抚道:“大婶,农业保险专员已经联系好了,水一退,立马帮您办理!”这承诺如一把钥匙,打开了王婶紧锁的心扉。
李娟环视整个食堂,目光扫过每一张布满皱纹的脸,提高声音说:“60岁以上的叔伯婶娘,您的养老金、医保金,一分不会少,和洪水来之前一个样!有疑惑的,随时来找我!”她随即指向人群后方的安置干部温永新:“家里娃念书有难处的,升学政策摸不着门的,找温主任!他专管这块儿,门儿清!”几位学生家长原本紧锁的眉头,在食堂氤氲的热气中渐渐舒展。
第二天清晨,食堂里,70多岁的“葱花大爷”对着米粥出神。安置干部李文利端碗坐到他身边,柔声说:“大爷,今天这粥熬出米油了,您尝尝?”老人眼皮低垂,没有回应。李文利不急不躁,把声音放得又轻又缓,如同在晒谷场唠闲嗑:“昨天曹姨还夸您家那玉米秆子长得比后生还精神……早年间您侍弄庄稼的手艺,可是咱五申镇头一份!”老人喃喃道:“玉米……该灌浆了。”
李文利顺势把粥碗推前,温言劝道:“等地干了,我陪您回田埂上转转!”她话锋一转,“房子淹了不怕,有政策兜底!咱把心放宽,把身子骨养硬朗,好日子还在后头呢!”“葱花大爷”浑浊的眼中渐渐有了光,他拿起勺子,搅动碗里稠厚的粥皮,终于吃了一口。
每天清晨,微光初现,李文利便开始查房,尤其关注那些患有基础疾病的老人,细心询问他们休息得如何、夜里是否关窗、有没有着凉、还需要什么物品等。
这些工作看似例行公事,但李文利每天都做得一丝不苟,因为有很多问题恰恰能在清晨的关怀中被发现。
太阳升起,安置点的老人们便聚在楼前阴凉处聊天,安置干部们也趁机加入,开展政策讲解和心理疏导。
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现在做群众工作要更加细心,耐心开展心理疏导,拉近距离,才能把工作做好。”社保政策、养老金领取、受灾评估、子女上学以及部队招兵等话题,都是他们在这一时间集中讨论的。干部们既解读了政策,也宽慰了老人们的心。
此时,李文利守在老人们身边,从兜里掏出几颗甜玉米粒、一小袋晒干的萝卜条——这些都是村里老人硬塞给她的,“谁要是消化不好,这些东西就能派上用场。”她笑着说。
曹大娘等几位老人拉着李文利的手连连称赞:“这些姑娘们都赶上亲孙女了。”她们不知道,李文利的爷爷奶奶也住在乡下,她把对自家老人的牵挂,全都融入了每一次掖被角、每一句嘱咐、每一次搀扶中。“将心比心,安置点的老人们最需要安慰,一定要让他们宽心才行。”李文利说。
作为带班领导,李娟深知,这个临时港湾里的温暖,最终要助力大家重返生活正轨。“财产登记是基础,政策落地是保障,人心凝聚是根本!”这是她在安置点反复强调的话。夜深了,李娟等人还在房间里核对第二天的物资清单。
目前,托克托县第二中学临时安置点内有李娟、温永新、李文利、薛伟、张振东等十多名值班干部,他们都来自五申镇政府,负责附近板头营村和七星湖村的安置工作。截至8月22日20时,托克托县共设6个安置点。
不远处,洪水尚未退去,李娟、李文利和同事们,就是这洪水中最温情、最坚定的“摆渡人”,载着群众驶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