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5版:城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楼道里的招呼声多了 小区里的欢笑声响了

咱社区的“邻里节”温情满满

●本报记者 祁晓燕 通讯员 乌日娜

“以前对门姓什么都不知道,现在一起包粽子、看演出,邻里之间越来越亲了!”回民区光明路街道光明社区居民赵阿姨的一番话,道出了“邻里节”带来的暖心变化。

近年来,光明路街道以“邻里节”为纽带,通过搭建互动平台、凝聚共建力量、开展特色活动,让楼道里的招呼声多起来、小区里的欢笑声响起来,邻里互帮互助也成了寻常事。这一切,正悄悄改变着社区的治理氛围。

建强机制 让邻里活动常态长效

围绕“相识邻里、相助邻里、相知邻里”核心主题,光明路街道精心制定活动方案,将政策宣传、文化联谊、便民服务等各类活动内容梳理成详细清单,明确社区每月开展的特色活动,让邻里互动有计划、有节奏地推进。各社区通过“线上微信群征集+线下网格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常态化收集居民对邻里活动的想法和需求。

同时,积极搭建“政企社”三方共建平台,街道牵线搭桥推动辖区机关单位、企业与社区结成邻里互助对子,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特色服务,例如医院带来“健康义诊进社区”活动,律师事务所开展“法律咨询到家门”活动,商超组织“惠民商品进小区”活动等,累计举办共建活动30余场,让专业服务资源走进邻里生活,为“邻里节”注入多元活力。

创新载体 让邻里情谊加热升温

“小李,你家孩子的书法作品真不错!”近日,在阳光社区举办的“邻里文化市集”上,居民们围着展台交流称赞。光明路街道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小区广场等阵地,推出“邻里百家宴”“家庭才艺秀”等特色活动;组建“银发帮帮团”“青春志愿服务队”等10支邻里队伍,开展“老带小”书画课堂、“邻里故事会”等活动近50场。

每月“邻里节”还安排“邻里议事会”,邀请居民、物业、商户代表共商小区停车管理、绿化维护等事务。今年以来,通过议事会解决飞线充电、垃圾清运等民生问题50余件,显著提升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

聚焦实效 让邻里温情传递蔓延

光明路街道紧盯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群体,依托“邻里节”建立“15分钟互助圈”,发起邻里结对、情感帮扶、认领“微心愿”等睦邻志愿服务,号召热心居民成立帮帮团,开展物资代购、唠嗑陪聊等微公益活动,推动邻里互帮互助常态化。借助“邻里节”活动人气,设置“睦邻议事角”“邻好下午茶”“联户茶会”等议事平台,实现“邻里事邻里提、邻里议、邻里评”。

针对双职工家庭子女假期无人看管问题,巴北社区联合回民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推出“假期爱心托管班”,优化整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让孩子们不仅有学习娱乐的空间,更有一个“家门口”的温暖港湾。

从“点头之交”到“亲如一家”,光明路街道的“邻里节”正悄然改变着社区生态。下一步,街道将持续丰富“邻里节”内涵,让“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以邻里和谐促进社区善治。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