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祁晓燕)近日,回民区光明路街道巴北社区传出悦耳旋律——三楼会议室里葫芦丝清雅婉转,活动室的二胡与合唱交织共鸣,老年大学教室内红歌温情回荡……巴北社区以空间功能重构为抓手,将办公场地、活动场地、教学课堂整合为形态多样的“文化客厅”,为中老年群体搭建起满足文化需求、释放兴趣热爱的优质平台,生动诠释了基层服务的温度与深度。
三楼会议室是巴北社区“文雅型文化客厅”的典型载体。此前用于议事办公的空间,因中老年葫芦丝爱好者的到来焕发新活力。爱好者们自主规划布局,将间隙疏阔的会议桌紧凑拼接,打造出弧形排练阵地。落地窗前的区域里,油润的葫芦丝与标注细致的乐谱整齐陈列,成为“客厅”里的独特景致。排练过程中,大家先共同商定曲目,再逐一独奏展示,针对气息控制、节奏把握等情况相互点评、分享技巧,待细节打磨完善后,合奏的旋律便从室内溢出,让严肃的办公空间蜕变为满溢艺术气息的交流场所。
相邻的休闲活动室则转型为“活力型文化客厅”。西侧书架上整齐摆放着爱心人士捐赠的图书,两张木桌旁,二胡爱好者专注演奏,悠扬琴声与场地中央的合唱声相互交融——居民们在此排练自编节目,《我爱我的祖国》等经典曲目常引得路过者驻足聆听。空间的盘活,让文化活动有了固定场所,也拉近了邻里间的情感距离。
社区老年大学的教室是聚焦“老有所学”的“成长型文化客厅”。为圆中老年群体“音乐梦”,社区开设了声乐课程,吸引30余名爱好者参与。开课前,工作人员提前布置场地,摆放乐谱架与教学资料,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授课过程中,老师从基础乐理入手,讲解音符、节奏等知识,并以经典红歌、民间小调为教学载体,通过逐句教唱、发声示范,指导学员掌握呼吸技巧与演唱节奏(见图)。课堂上,银发学员专注记录要点、主动提问请教。“以前在家练习怕吵到邻居,现在有了专门的地方,既能和老伙伴们一起玩音乐,还能认识新朋友,太舒心了!”常来练习的居民张阿姨笑着说。
“文化客厅”的蜕变,背后是巴北社区对居民需求的精准回应。没有复杂的改造,仅通过灵活调整桌椅布局,便让场地焕发新活力。巴北社区不仅解决了银发群体“无处排练、渴望学习”的难题,更让“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理念落地生根,为社区注入了文化温度,原本互不熟悉的居民,因共同爱好在此相识,忙碌的生活间隙,因悠扬的旋律多了份松弛与惬意,让平凡的空间成为居民精神栖居的角落,让文雅新风在邻里间持续传递。
下一步,巴北社区将持续收集居民意见,立足居民需求,优化“文化客厅”功能布局,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让社区成为居民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为基层治理注入温暖而持久的文化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