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青城掐丝珐琅画传承人崔霞:守正创新传非遗

崔霞展示青城掐丝珐琅画作品

马元素青城掐丝珐琅画作品

福字青城掐丝珐琅画作品

崔霞作品合集

●本报记者 杨永刚 文/图

走进崔霞的工作室,只见铜丝在她的指尖灵巧变幻,釉料点缀在器物之上,一件件融入烧卖、马头琴等元素的掐丝珐琅画作品逐渐有了雏形,流光溢彩间尽显韵味。作为青城掐丝珐琅画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崔霞带领团队创作的系列作品,不仅曾亮相故宫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等展馆,更通过多元渠道走进大众生活,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带动妇女、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增收,让这一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崔霞与掐丝珐琅画的缘分始于2016年。她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妇联组织的技能培训,赴北京系统学习掐丝珐琅技艺。此后,崔霞潜心钻研、持续进修,不断精进技艺水平,由此开启了非遗传承之路。

在工作室中,崔霞正手持镊子认真调整一件马头琴造型作品的铜丝纹路,琴身线条愈发流畅灵动。她告诉记者,在创作时她会先将作品的形态与细节进行拆解提炼,再以掐丝勾勒轮廓、点蓝填充色彩。她随手拿起一件烧卖造型挂件,外形小巧精致,褶皱处的掐丝细腻流畅,釉色温润饱满,极具生活气息。

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崔霞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她一方面严格承袭传统掐丝珐琅工艺的核心技法,保留精髓;另一方面深挖地域文化,积极对接市场需求,创新设计理念,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目前,崔霞的团队已研发出融入本地特色的玄关系列、挂件系列、摆台系列、茶台系列等多条产品线,并紧跟潮流推出电影动漫衍生款、Q版卡通款等年轻化产品,精准契合青少年群体的审美,让非遗不断“出圈”。

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承载着社会责任。在崔霞的工作室,十几位手工艺人正专注忙碌着,有的勾勒铜丝,有的调配釉料,有的进行点蓝工序,其中不乏妇女和残疾人从业者。崔霞告诉记者,团队会为他们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从基础的掐丝手法到复杂的元素设计,手把手教学指导。“跟着崔老师学习,不仅能赚钱补贴家用,还学会了非遗技艺,特别有成就感。”一位正在制作马鞍造型挂件的大姐笑着说。如今,团队产能稳定,月产量达一定规模,产品销售网络覆盖面广,不仅远销各地,还与商场建立固定销售合作,更走进文博场馆等场所,凭借精湛工艺与独特的文化内涵赢得市场青睐,销量持续攀升。

崔霞表示,未来她将继续深耕青城掐丝珐琅画的传承与创新,深挖更多特色文化元素,持续提升技艺、完善产品体系,同时扩大就业带动效应,让这项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彩,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重要纽带。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