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产后200天以上奶牛每月保持一次以上的跟踪普查,重点关注牛只的产量变化、预产时间、膘情情况、乳房状况及主要发病史,建立电子跟踪档案,对部分营养状况不匹配的牛只,及时调群饲养。分群饲养是调整和控制奶牛体况的重要技术措施,在奶牛的整个饲养管理过程中,都应该根据牛群规模、泌乳阶段、产奶量、膘情等个体情况,适时分群,日粮结构适当调整,以保证奶牛在不同时期的理想体况,提高牛群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后期牛理想的体况是2.8—3.5分。在泌乳后期,如体况低于2.5分,说明长期营养不良或患病,需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产奶后期奶牛营养物质“输入”(日粮采食)与“输出”(牛奶产出)间的理想状态是90%以上的奶牛体况在标准范围内。体况过瘦的牛在产后容易虚脱;体况偏胖的牛如高于3.75分,易导致干奶期及分娩时过肥,难产率高,内在生理的“胰岛素抗性”问题会比较突出。
对于头胎青年牛,体格尚未完全长成,分娩前理想体况也为3.0—3.5分,大于3.75分易发生难产。
由于奶牛过肥或过瘦均可能引发代谢失调和多种疾病,导致产奶量和受孕率下降。要保持奶牛理想或适合的体况,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普查牛群,细化分群,合理配制日粮,增加采食量和干物质摄入量;及时调整日粮的能量浓度;调整粗蛋白和非降解蛋白的水平;提供足够的粗纤维;减少精料喂量,保证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供应。为了下一胎的健康和高产,不能再挑战产量,必须提前把控。(许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