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欢
法国北部德南,当地政府已连续两年向2万多名居民发放消费券,希望借此提振本地经济。
不过德南的居民们对经济不抱啥期待,他们只盼着这些消费券能够缓解一下通胀带来的压力,大部分人表示,他们打算拿消费券去买点吃的。
一位居民说:“这些券好歹能给孩子买点吃的,这两年物价涨得太厉害,我们基本上都是在家做饭,好久没去麦当劳了。”
法国人抱怨食品价格高涨,相邻的英国也好不到哪里去,越来越多民众受不了超市的物价。
根据《卫报》的数据,英国慈善组织Trussell Trust发放的食物包裹数量已打破过往纪录。2022至今,该组织已经发出将近300万个食物包裹,相比之前同期增长37%。
Trussell Trust表示,接受食物包裹的民众有五分之一的人有工作,但在食物价格飙升的当下,他们根本难以负担日常生活用品。
尚未完全摆脱能源影响的欧洲,又面临食品价格暴涨的问题,各国民众不得不学会精打细算过日子。
最大通胀原因
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截至今年4月,欧盟的食品价格上涨16.6%,远超8.1%的总体通胀率。其中,鸡蛋成本上涨22.7%,全脂牛奶上涨25%,糖上涨54.9%。
在英国,官方数据显示,3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9.1%,为1977年8月以来的最大涨幅,有60个纳入统计的食品种类价格涨幅超过20%,黄瓜、橄榄油、切达奶酪、白砂糖的价格涨幅分别高达52%、49%、44%和42%。
10类快餐和餐厅外卖食品价格同比增长13%,号称英国“国菜”的炸鱼和薯条价格涨幅更是达到19%。行业数据则显示,4月份食品价格涨幅为17.3%。对此,英国央行表示,食品已经取代能源,成为引发通胀的最大原因。
英国的市场调研机构凯度指出,除了能源,食品等杂货价格已成为英国民众第二大财务压力来源。
为了节省开销,不少英国消费者转而购买打折商品和冷冻食品。一位民众抱怨道:“以前花10英镑(约合人民币87元)就可以吃顿不错的快餐,现在自己做饭花10英镑都买不到什么东西了。而且涨价还不知道会持续多久,真是太糟糕了。”
英国消费者保护团体的负责人孔查表示,部分英国家庭已开始削减每日三餐,以达到收支平衡。
在法国,食品通胀持续走高,几乎覆盖所有商品类别。这也直接影响到法国人的钱包,逼着他们改变消费习惯。
法国消费信贷观察组织Cetelem与托伦纳市场调查网站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近70%的法国消费者表示,由于购买力下降,他们已经放弃购买一些食品。
其中,57%的受访者不再买预制食品、酱料和调味料,55%不再买新鲜鱼类,54%不再买酒,51%不再买开胃小吃,50%不再买肉类,33%不再买新鲜水果和蔬菜,23%放弃购买乳制品和鸡蛋。
消费者不买单,商家也很受伤。另一份数据显示,法国大型超市的销量在自2023年年初以来下降5%,几乎所有商品都受到了销量下降的影响。
多国政府:限价应对
面对始终降不下来的食品价格,欧洲已有多国选择采取市场干预措施,来平息民众的不满。
包括匈牙利、奥地利、希腊在内的数个欧洲国家都采取了限价政策,将一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可是,这些举措目前看来效果不佳,一些民众抱怨,限价的商品同时也在限购,他们经常抢不到。同时,不限价的商品价格还在继续上涨。
而法国政府则宣布了一个“反通胀季度”计划,从3月15日至6月15日,各大超市将自行选择数百种商品,以“尽可能低的价格”销售。法国政府还计划于2023年推出“食品支票”,以帮助低收入家庭获取健康饮食。
英国卫生大臣史蒂夫·巴克莱则在5月28日表示, 英国政府正计划要求零售商对面包和牛奶等基本食品实施限价,以帮助当地居民应对生活成本上涨的问题。
这将是自1973年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实行限价措施以来,英国对超市物品价格作出的最大管理变革。
世界银行亦呼吁,欧洲各国政府应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政策干预”,以支持那些遭受生活成本危机的人。
但此举却遭到了零售商们和经济学家的猛烈抨击。他们认为,英国这是在重现“上世纪70年代的价格管制”。
事实上,限价措施也不一定能立马见效。英国零售商协会食品和可持续发展主管安德鲁认为,政府限价也没什么用,“高食品价格是能源、运输和劳动力成本飙升的直接结果,也是食品制造商和农民提高售价之后的直接结果。”
经济学家托尼·耶茨表示,英国政府应该增加福利,让市场发挥作用。“价格限制(政策)将损害本已举步维艰的食品分配机制。”
同时,还有很多经济学家和金融机构认为,“价格控制和补贴不是最理想的,因为它们扭曲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价格信号。”
相关新闻
全球最大牛奶生产国奶价暴涨15%
全球乳制品生产大国印度正面临着牛奶价格的上涨,预计直到11月份才会有所缓解。
印度第一大乳制品公司古吉拉特邦合作牛奶营销联合会(GCMMF)的前董事总经理RS Sodhi称,“在过去的15个月里,牛奶和乳制品的价格出现了惊人的增长,大约增长了14%—15%。”
导致价格飙升的原因主要是:饲料成本上升、需求增加、传染性牛病等。
经济挤压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牛奶生产国,占全球牛奶产量的22%,其次是美国、中国、巴基斯坦和巴西。
根据大宗商品价格数据库Mintec提供的数据,从2021年11月到5月初,印度的牛奶价格从每升46卢比上涨到53卢比(约合人民币3.93元上升到4.53元)。
印度同样是世界上最大的牛奶消费国,所以对印度人来说,这是一种经济挤压。Sodhi称,“在印度,每个家庭每天都买牛奶。人均消费量约为每人每天440克。”
更高的成本
与需求高峰季节同时出现的牛饲料价格上涨,助长了牛奶价格的飙升。惠誉解决方案旗下研究部门BMI的大宗商品分析师Matthew Biggin表示,“饲料价格的上涨使农民不愿为他们的牛提供足够的饲料。”
据印度国家乳业发展局称,牛饲料通常由玉米、小麦、大米和燕麦等谷物组成。去年年中开始,由于全球供应链被扰乱,饲料的大部分原材料价格都出现了大幅飙升,目前仍处于高位水平。
Biggin称,除了饲料成本上涨之外,养牛户还必须面对更高的运输、储存和能源价格。
流行病
Biggin还指出,乳制品行业目前仍然受到疫情影响,需求受到打击,使得小农农场面临财务压力,并导致繁殖速度放缓。小农农场是印度乳制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印度数以百万计的奶牛群受到肿块性皮肤病的困扰,这种疾病导致牛群起水泡,产奶量减少。
数据公司Mintec的Andrew Woods指出,“据估计,去年有30多万头牛因肿块性皮肤病而死亡或消瘦,对牛奶产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价格将继续承压
Biggin表示,印度的牛奶产量“可能会继续承压”。当该行业进入需求旺季时,印度将增加对乳制品进口的依赖。
随着夏季的到来,对冰淇淋等产品的需求将上升,并且印度一些宗教节日将以牛奶糖果为主食,这些因素都将支撑牛奶价格在2023年继续处于高位。
Sodhi预计,在11月举行的排灯节之后,“(牛奶价格)可能会下降,但我预计不会大幅下跌。”
(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