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11版:疫病防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雨季切记做好奶牛真皮炎的预防

奶牛真皮炎在雨季过后的1—2个月为病发高峰期。奶牛经过高温的天气后,体质下降,抵抗力也随之降低,因此很容易引发真皮炎。

疣性皮炎、指间皮炎、指间蜂窝炎、蜂窝织炎、草莓菌、蹄皮炎、蹄疣……统称为真皮炎。真皮炎是一种发病率极高,且疼痛感强烈的真菌性传染病,此病最大的特点为传染性强,且有着高复发率(育成牛也有发生)。

发病原因

场地、牛舍环境管理较差 潮湿、泥泞、污物和粪物堆积等生存环境可使牛蹄和真皮角质软化,减小抵抗能力,温热、潮湿的环境,以及消毒不彻底,都让细菌得以高速繁殖。

在轻微病变时未察觉或处理 一些牧场没有对牛只进行日常修蹄保健工作,奶牛肢蹄发生轻微病变时无人处理,病情逐渐恶化。

蹄浴系统不完善 若处于发病初期,可以通过蹄浴恢复健康;若为发病中期,则可以控制病情恶化。

过度摄入精料 由于过度追求高产,让奶牛摄入大量精料,导致瘤胃乳酸蓄积,其pH值下降,微生物区系发生改变,其中的毒素(如组胺)与内毒素作用真皮毛细血管壁,刺激皮肤表皮,引发酸中毒现象,进而诱发蹄病——真皮炎,严重者则致患蹄叶炎。

真皮炎病症

初期表现:牛只偶尔不规则抬腿,发病处轻微红肿,走路姿势稍显迟缓,较爱去潮湿、泥泞的污粪环境中,以便降低因发病而产生的痛感和热感。

中期表现:发病牛只负重明显减轻,运动量和采食量逐渐减小,热量消耗低下,抵抗能力下降,病发处被真菌侵蚀,有腐烂、红肿、发炎、发热等现象,逐渐长出以菜花状突起的皮肤增殖物,奶产量减少15%—20%。

重度表现:奶牛拒绝使用病灶蹄负重或用支柱型蹄尖点地支撑运动,进而完成行走功能,采食量、奶产量严重减少、下降,体况明显消瘦,伴有不发情或发情不明显、配种率低下或无法配种等现象,奶产量减少25%—40%,更有严重者起卧困难、久卧不起,丧失运动机能,直至淘汰。

真皮炎的处理方法

清洗、消毒,手术切除菜花状增殖物。

清除腐败、腐烂的皮肤组织,止血、包扎(包扎以杀菌、消毒、防腐类药物为主)。也可用土霉素包于患处,促进伤口愈合和减小后期感染(土霉素用量≤2克),根据气候和牛舍环境进行换药和剪除包扎纱布、绷带(病蹄发炎则注射2%—3%青霉素普鲁卡因可治疗牛蹄发炎和减缓牛只疼痛感)。

如何预防真皮炎

1、定期修蹄,做好牛只的修蹄保健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减少肢蹄病的发生。

2、清理牛舍卫生,场区和牛舍按时消毒,给牛只一个干燥、舒适、卫生的生存环境。

3、建立完善的浴蹄系统,做好牛群的蹄浴工作,使牛只发生病灶时得到及时的控制和修复。

4、做好奶牛的日粮营养,控制精粗比,不要为追求高产而忽视了奶牛的健康状况。

(闫雪飞)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