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10版:奶牛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犊牛食源性腹泻的防治

犊牛腹泻是由犊牛自身体质、环境、人为因素和病原体共同作用的结果,以1月龄内的犊牛常见。食源性腹泻主要是人为饲养管理不科学而引发的疾病,因此加强日常饲养管理,一旦发现要及早查找病因,准确治疗,确保犊牛健康成长。

一、病因分析

昼夜温差大,早晚天气比较凉,造成大批犊牛腹泻。卫生环境条件恶劣,人工哺乳不定时定量、母乳过浓、乳温时高时低,甚至饲喂酸坏变质的牛奶,代乳粉质量低劣等饲养管理不到位均引起犊牛腹泻。

二、发病机理

犊牛早期,前胃发育不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主要靠真胃内凝乳酶和小肠消化酶进行消化吸收。当犊牛在采食牛奶过量、喝奶过快、奶温时高时低或牛奶变质等因素的刺激下,首先引起真胃兴奋,收缩加强,牛奶在真胃中停留的时间缩短,凝乳酶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出现凝乳不全现象,这种消化不全的食糜进入肠道,在肠道内不能被正常消化和吸收,肠黏膜受到刺激而兴奋性增高;其次,消化不全的食物在胃肠道内受细菌的作用,产生乳酸等腐败产物,使肠腔内渗透压增加,液体增加,吸收减少,促使肠蠕动加快,导致消化不全的内容物与分泌物一起排出体外,造成腹泻。另外,过早或大量给日龄小的犊牛喂代乳品,因犊牛前胃未发育完善,淀粉酶、蔗糖酶、磷酸酯酶的活性低造成腹泻;代乳粉质量劣差,在真胃受热后内凝结,蛋白质变性,引起消化不良,也易引起腹泻。

三、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为:犊牛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头低耳搭、被毛粗乱、夹尾、喜卧、肛门周围附着腥臭的粪痂,排出的稀便呈不同颜色;腹泻持续时间较长者,眼窝凹陷,消瘦脱水;腹胀者,腹围增大,叩诊呈鼓音,触诊腹壁有水音,伴有体温升高者,浑身发抖,呼吸快而喘,鼻孔内流出脓性分泌物。临床上因犊牛发病的日龄、食物的性质、病程长短、发病程度的不同,腹泻颜色和性状也有所不同。

四、治疗

治疗原则:减少饲喂量或禁食、调节肠胃,消炎、防止继发感染、脱水和酸中毒。

首先减少饲喂量。一般减少正常喂奶量的1/3,减少的奶量用温开水或淡盐水代替,或禁食12—24小时,口服补液盐,当腹泻减轻时逐渐增加到正常饲喂奶量。

对于粪便带血者,先清理胃肠道。首日用石蜡油100—200毫升,一次口服;次日再用磺胺脒、碳酸氢钠片各2—6克/头,一次喂服,每日3次,连服3日。

腹泻伴有胃肠胀气者,先消除胀气。用鱼石脂30—100克,75%的酒精20—50毫升,一次喂服,或用磺胺脒、碳酸氢钠片各5克/头、氧化镁3克,一次口服。

腹泻脱水者,应尽早补充等渗电解质液。糖盐水或林格300—1000毫克、10%糖150—500毫升、碳酸氢钠注射液100—200毫升,一次静脉滴注,连用3—5日。

腹泻伴有体温升高者,除内服健胃、消炎药外,可全身用药。安乃近10—20毫升、青霉素160万单位、链霉素100万单位一次肌注;或安乃近10—20毫升、庆大霉素10—20毫升,一次肌注,一日2次,连用3日。

五、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严格遵循犊牛饲养管理制度,是预防犊牛食源性腹泻的关键。

犊牛出生0.5—1小时内及时灌服初乳3—4升,初乳的温度达到40℃,检测值≥22%,免疫球蛋白含量≥50毫克/毫升的优质乳,使犊牛尽早获得母源抗体。常乳饲喂在产后第2天,饲喂前常乳需要进行巴氏杀菌;每天饲喂3次,饲喂量根据犊牛采食量和日龄而定;饲喂温度为38℃±1℃。

代乳粉饲喂,为犊牛提供代乳粉,保证水温在80℃—100℃;将开水放入水桶中,降温到45℃—55℃,按照添加比例勾兑代乳粉,并进行搅拌直至全部溶解,温度降低为38℃±1℃时进行饲喂。同时保证代乳粉的质量,严禁饲喂劣质代乳品及发酵腐败变质的牛奶和奶制品。

出生后第3天饲喂开食料;一天饲喂3次,保证全天供给干净新鲜的颗粒料。犊牛出生后第3天开始供给清洁的饮用水,每天提供饮水量约占体重的10%,水温控制在30℃。

(邱晓东 宗瑞林)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