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10版:奶牛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奶牛福利对奶牛饲养的启示

■本报记者 杨丽霞 摄

□张新雨 李胜利

奶牛福利是乳制品生产的重要一环,且在现代奶牛养殖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奶牛福利涉及牧场管理及饲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切实做好奶牛舒适度管理有利于牧场节本增效。本文立足奶牛福利,从牧场管理、奶牛行为、环境福利、心理福利四个角度浅析牧场奶牛养殖模式,旨在为牧场养殖提供参考意见。

奶牛福利的主要内容

通常,我们把奶牛福利定义为奶牛在充满福利的环境中健康、愉悦地生活、生产,并在泌乳和繁殖性能上实现产奶量和奶品质的最优化。美国成立有专门以提高奶牛福利为宗旨的奶牛福利委员会,重点关注动物福利、管理及动物与人的互动、健康和生产力,保证奶牛的生活生产环境。在奶牛福利方面,之前提出了舒适度的概念作为衡量奶牛福利的标准。现代奶牛养殖则通过环境控制不断满足奶牛对舒适度的要求以减少奶牛疾病,实现增产增效。奶牛舒适度涵盖奶牛生存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包括饲喂、挤奶等各环节,因此提高奶牛舒适度,主要从饮水、休息和行走、空气、粪便清理、刷拭及光照等方面着手。

有研究发现,提高奶牛的舒适程度和农场福利可以通过提高产量和提高盈利能力使农场在经济上受益,其研究结果还强调,为了使良好福利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牛舍的每一个方面都需要为动物提供最高水平的舒适,同时乳制品生产商应该致力于保持跛行和腿部病变的发生率最低,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奶牛的生产寿命和质量。任何农场的奶牛福利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Wiktorsson Sorensen等认为任何牧场都有多种因素影响奶牛舒适度,奶牛群体内竞争、人与奶牛的互动、牧场管理方式、饲喂方式和营养供应以及牛舍设计、气候和其他环境条件均对奶牛福利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奶牛养殖过程中的福利措施

1、牧场管理

饲养管理:奶牛不同生长阶段营养物质需要量有所不同,因此进行分群饲养时要注意不同生长阶段奶牛的饲养密度,例如奶牛围产前期的饲养密度不应该超过80%。要减少适口性差的饲料原料的使用,提高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严把饲料原料品质关,禁止出现发霉变质的饲料。此外,奶牛日常饮水要保证足量、清洁,冬季供给温水。不合理的饲养管理会增加奶牛的应激反应。

疾病管理:传统意义上的奶牛健康问题是指奶牛发生临床性疾病,例如发热、咳嗽、腹泻、跛行、乳房炎等。现代奶牛健康则指奶牛既没有临床性疾病,又没有亚临床性疾病,其衡量的标准主要包括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乳成分的改变、奶产量的变化及是否行为异常等。与生产有关的疾病,例如代谢紊乱导致的酮症、肢蹄疾病、乳房炎等,会给牧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此外还应关注不同生理阶段的奶牛疾病管理,如当高产奶牛的营养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时,其对疾病和代谢紊乱的易感性可能会增加,应注意其对某些必需营养素(如烟酸)的需求,做到及时补充。此外,围产期奶牛则需额外注意该阶段会诱发多种代谢疾病,如酮症、皱胃移位等。

2、环境福利

改善奶牛舒适度和奶牛管理福祉包括给予奶牛充足的生活空间、充足的水、炎热天气下的遮阳和降温(提供遮阳和喷雾设施等)、温暖的垫床(充足的垫料),使奶牛感到舒适,在寒冷天气下保护乳房免受极端天气的影响,同时保持奶牛体表和牛舍干燥、清洁。其中挤奶设备、垫料与地面、粪便清理和牛体刷对环境福利有重要意义。

挤奶设备:牧场中挤奶设备存在缺陷也可能导致奶牛疾病的发生。例如,挤奶设备的使用、保养和挤奶程序不当会导致奶牛乳房炎的发生。随着自动挤奶设备在规模化农场的应用,奶牛行为和产奶量也可能发生变化。研究认为,应该探索通过测定每头奶牛的产奶量来优化挤奶等综合设施的使用。

垫料与地面:奶牛喜欢在柔软舒适的卧床上休息,每天平均休息时间为12—14小时。饲养者应提供舒适的卧床环境,以提高奶牛舒适度。要保证奶牛躺卧和行走的舒适度,牛舍地面和卧栏的材质、摩擦力以及垫料种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来说垫料舒适度为:厚锯末>牛粪>沙子>橡胶。研究发现,卧床设计与亚急性蹄病发生有关,设计不合理的地板会导致奶牛肢蹄多次磨损,提高腐蹄病发病率。

粪便清理:奶牛每天要排泄大量的粪便,若不及时清理,牛舍内的氨气浓度会非常高,空气质量变差,同时如果牛舍很潮湿,牛蹄的摩擦力会减少,这又会增加跛足的几率,因此要及时清除粪便。

牛体刷:奶牛喜欢互相舔拭,牛体刷刷拭可以让奶牛更加安静,在保持牛体清洁的同时,增加血液循环,增加奶产量,减少群体内争斗,另外还能保护奶牛和牛舍中的设施。牛体刷作为奶牛福利的“小工具”,已被广泛运用于各大牧场。

3、行为福利

奶牛行为是对其所处环境或体内对各种应激反应所产生的外在表现,如热应激、低氧应激等,是奶牛福利关注的重要内容,我们又把奶牛行为形象地解读为“奶牛信号”。奶牛的日常行为如采食、发情、护犊、打斗等都与牧场舒适度息息相关。饲养者可通过奶牛的行为洞察其心理活动及其将做出的进一步行为反应,来制定相应的饲养措施和管理对策。了解运用这些信号可以帮助饲养管理者提高收益。

采食行为:奶牛的高产性能使其对养分的摄入量需求很高,每头奶牛每天要采食3—5小时。奶牛采食后先将日粮进行初步咀嚼,与唾液混合后吞进瘤胃,然后在瘤胃中经浸泡、软化,卧息时再进行反刍。健康奶牛在采食后20—30分钟内出现反刍,每个食团平均需要咀嚼40—60次,奶牛每天反刍时间为7—10小时。正常反刍是奶牛健康的重要标志。

运动行为:奶牛一天在运动场度过2.5—3.5小时,需要进行2—3小时社交、12—14小时的卧地休息。行走舒适度会严重影响奶牛肢蹄健康和运动量,同时牛舍通道和牛只肢蹄保健也会影响行走的舒适度。草原放牧奶牛每天获得充足运动量;反观,舍饲奶牛由于运动量不足,会降低自身免疫力,易诱发肥胖、不孕、难产等疾病。因此,牧场需要设立有奶牛充足的活动空间,一般认为每头牛应占有20—30平方米的运动空间。此外,舒适的运动场地面也可以极大减少奶牛肢蹄疾病的发生率。

4、心理健康福利

对动物行为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对奶牛泌乳性能和生产性能有重要影响。饲养者和奶牛之间的良好关系建立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当奶牛处于防备状态时,有经验的饲养员会和奶牛沟通。一个合格的饲养员是安静的、情绪稳定的,不易激动,且会通过令人安心的触摸来消除奶牛的警戒。此外,加拿大学者Pollock等研究发现小牛犊的哭声是母牛重要的心理刺激,可能导致催产素释放增加,影响排乳。也有研究发现合适的音乐可提高奶牛的产奶量。综上,心理福利也应作为养殖者重点关注的因素。

小结与展望

国内规模化牧场越来越重视奶牛福利,通过引进国外成熟的福利设备,对奶牛健康管理和生产性能提高产生正面效果。国内乳制品消费需求不断攀升,但是国内市场的牛奶产能依然有相当大的缺口。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必须用“奶牛福利”的理念来科学地指导我国的奶牛养殖,推进精细化奶牛饲养,提高奶牛单产,实现节本增效。奶牛饲养者应借鉴奶牛福利养殖的要求,在提高科学养殖水平的同时,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张新雨 李胜利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生鲜乳工程技术中心)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