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11版:疫病防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宁夏不同地区规模化牧场奶牛子宫炎调查分析

■本报记者 封斌 摄

表1:不同牧场奶牛分娩后21天内子宫炎发病率

□马宁 郭殿芝 张立强

近年来,随着宁夏地区奶牛养殖业的不断发展,规模化牛场如日方升,奶牛分娩后子宫炎发病率较以往有所增加。本文选择宁夏不同地区的5个规模化牧场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结合统计学分析的方法,从不同场次、不同季节、不同胎次、分娩难易情况和分娩后发病阶段对奶牛分娩后21天内子宫炎的发病率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出其相关性,期望对牧场奶牛分娩后子宫炎的早期预防和实际生产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对今后提高奶牛生产繁殖能力具有指导意义。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宁夏不同地区的A、B、C、D和E5个牧场,成母牛存栏分别为:2965头、3968头、3097头、2835头和6072头。调查时间为2020年10月1日—2022年9月30日,总计调查26429条生产数据和分娩后21天内发生子宫炎的1939份疾病报告。

2、研究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及统计学分析的方法,对发病率、场次、季节、胎次、分娩难易情况和分娩后发病阶段数据进行分析。

3、数据统计与处理

使用Excel软件作基础数据整理,SPSS24.0软件对不同牧场、不同季节、不同胎次和产犊难易情况的奶牛分娩后21天内子宫炎发病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Duncan's法进行多重比较,P>0.05为差异不显著,P<0.05为差异显著,P<0.01为差异极显著。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误”表示。

结果

1、奶牛分娩后21天内子宫炎发病率

根据本次调查研究的宁夏地区5个规模化牧场总计26429条奶牛的生产数据和奶牛分娩后21天内发生子宫炎的1939份疾病报告,计算出其平均发病率为7.34%。

2、不同牧场对奶牛分娩后21天内子宫炎发病率的影响

由表1可见,A、B、C、D和E牧场的奶牛分娩后21天内子宫炎发病率平均值分别为:7.81%、3.53%、2.35%、12.62%、9.65%。D牧场发病率最高,与其他各牧场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C牧场发病率最低,与A牧场、D牧场和E牧场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与B牧场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发病率除B牧场和C牧场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各个牧场之间和各牧场与B牧场、C牧场之间均有极显著(P<0.01)差异。

3、不同胎次对奶牛分娩后21天内子宫炎发病率的影响

1—6胎次和≥7胎次的奶牛分娩后21天内子宫炎发病率分别为12.12%、5.66%、5.57%、5.36%、5.06%、5.01%和5.42%。1胎奶牛发病率最高,与其他各胎次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2胎及2胎以上奶牛发病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4、不同季节对奶牛分娩后21天内子宫炎发病率的影响

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奶牛分娩后21天内子宫炎发病率分别为5.74%、7.85%、9.61%、5.89%。发病率秋季最高,春季最低。除春季和冬季发病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四季之间发病率均差异极显著(P<0.01)。

5、不同分娩难易情况对奶牛分娩后21天内子宫炎发病率的影响

在奶牛生产过程中顺产奶牛23640头次,需要人工助产奶牛2789头次,顺产奶牛分娩后21天内子宫炎的发病率为6.67%,人工助产奶牛分娩后21天内子宫炎的发病率为12.98%,助产奶牛发病率比顺产奶牛高出近一倍。助产奶牛分娩后21天内子宫炎发病率极显著(P<0.01)高于顺产奶牛。

6、奶牛分娩后21天内子宫炎发病阶段分布

奶牛分娩后21天内子宫炎发病分为三个阶段,0—7天为第一阶段、8—14天为第二阶段、15—21天为第三阶段。第一、二、三阶段奶牛分娩后子宫炎发病占比分别为43.32%、25.43%和31.25%。奶牛分娩后子宫炎发病主要集中在0—7天。

讨论

目前,子宫炎是规模化牧场奶牛分娩后的常见产科疾病之一。一般情况下,对分娩后子宫炎的诊断是根据奶牛在分娩后出现精神沉郁、体温升高、瘤胃蠕动减弱或停止、脱水等症状和奶牛子宫仍未复旧,阴道排出大量污浊或红棕色、内含絮状物的水样分泌物,并伴有腥臭味的临床症状。有研究显示:奶牛分娩45天内子宫炎发病率平均高达30%,并具有较高的淘汰率。本文通过对宁夏地区5个规模化牧场奶牛分娩后21天内发生子宫炎的疾病报告分析,发现其发病率为7.34%,低于我国统计的10%—50%的奶牛子宫炎发病率。

奶牛分娩后子宫炎的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分娩后胎衣不下、恶露滞留、助产、后躯消毒不严,病原微生物直接从阴道进入子宫内而引起子宫感染。本研究中,助产奶牛分娩后21天内子宫炎发病率极显著(P<0.01)高于顺产奶牛。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部分产房人员对助产认识不足、操作不规范、盲目助产、过多助产,给生产造成很大的危害和损失,减少助产,坚持奶牛自然分娩,有利于降低奶牛分娩后子宫炎发病率。

牧场的饲养管理不当,日粮营养不均衡,微量元素、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致使奶牛健康状况、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生殖激素紊乱从而引起奶牛分娩后子宫炎的发生。本文中不同规模化牧场饲养管理、繁育管理、人员操作水平等均存在差异,故A、B、C、D和E牧场的奶牛分娩后21天内子宫炎发病率差异较大。因此,为有效防控此病要加强饲养管理,精准营养,特别是日粮中的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的含量要充足。在配种、妊娠检查、助产的过程中要严格消毒,保持产房环境的清洁卫生,防止将病原微生物带入动物体内。同时,建立分娩前后监测制度,减少激发本病的因素。

分娩使奶牛的内分泌、营养代谢、生理状态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是一种很大的生理应激,此时机体抵抗力差,产道处于开放状态,极易罹患子宫炎。有研究显示:奶牛分娩后子宫炎的发病还受胎次、季节和区域等因素影响,导致奶牛分娩后子宫炎发病率差异很大。本文中宁夏地区1胎奶牛分娩后21天内子宫炎发病率最高,与其他胎次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2胎及2胎以上发病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要着重加强1胎牛只的产后护理,给产后牛只营造一个舒适、安静、干燥的躺卧环境,加强卧床及圈舍消毒,避免产后牛只有过多的应激。奶牛分娩后21天内子宫炎发病率秋季最高,春季最低,除春季和冬季发病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四季之间发病率均差异极显著(P<0.01)。

对于西北地区的牧场来说,8—10月正是热应激最为显著的时段(其中9、10月份为本文所述的秋季),从而奶牛子宫炎的发病率也高于其他季节,那么各牧场更应加强产后牛只的防暑降温,增加喷淋时间和频次,增加风扇数量,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使奶牛更舒适,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奶牛在分娩后21天内发生子宫炎多见于0—7天内,占发病总数的43.32%。这提示我们对产后牛只应加强护理,尤其产后一周之内的牛只,改善卧床舒适度,尽可能让产后牛只在趴卧时将恶露排出,可减少子宫炎发病风险。

奶牛患子宫炎会导致发情滞后,影响受精和胚胎发育,使胚胎早期死亡、流产,空怀天数增加,是导致不孕的主要原因,不仅影响奶牛产奶量,损害奶牛的繁殖性能,还会增加乳房炎等其他疾病的发生几率,严重者会丧失经济价值而被淘汰。

结论

影响奶牛子宫炎的因素有很多,即使管理很好的牧场奶牛也会发生子宫炎,研究结果表明,宁夏不同地区的5个牧场子宫炎的发生与地区、季节、胎次和分娩难易度都有一定相关性。研究结果对掌握宁夏部分规模化奶牛场奶牛分娩后子宫炎的发病情况,以及早发现和控制该病发生、降低其发病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宁 郭殿芝 张立强单位:宁夏农垦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