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11版:疫病防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牛腐蹄病——坏死杆菌病的防控技术措施

牛腐蹄病多见于成年牛,是由坏死梭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特征是跛行、蹄部肿胀或流出恶臭的脓汁。

1、病因与病原

牛腐蹄病的病因素有多种,一般认为是牛只体弱、钙磷不平衡、蹄部角质疏松是其基本病因。牛床潮湿,牛蹄经常被粪、尿、泥浆等浸泡,使局部组织软化易受损伤。而小石子、铁屑、煤渣、田间植物残梗、粗硬杂草、坚硬的冻土和冰等都会刺伤蹄部软组织引起发炎。有时也因蹄冠和蹄角质层间发生裂缝而感染。环境中的坏死杆菌可侵入损伤组织致病。

坏死梭杆菌的抵抗力不强,一般的消毒药均能杀灭它,但它在污染的土壤、腐烂的杂草中能存活较长时间。该病在出现跛行的蹄病中占40%—60%。一般后蹄发生的比例比前蹄高,夏天潮湿季节比冬天干旱季节发病多,成年牛比犊牛多发。

2、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牛和体内带菌的健康牛。病牛的四肢、蹄、皮肤和黏膜会发生坏死,病菌则随病牛的分泌物和坏死组织污染周围环境。健康牛的胃肠道常见有坏死梭杆菌,病牛的粪便大都能分离出这种细菌,而在水塘、滩地、污泥、低洼地等地方也都有大量的坏死梭杆菌。牛的腐蹄病广泛发生于世界各地,我国也有报道,且是我国南方耕牛、奶牛较为严重的主要传染病。

牛腐蹄病主要通过有伤口的部位而感染。病多发生于低洼潮湿地区,常发于洪涝灾害和炎热多雨季节,一般零散或小范围发生。另外,犊牛长牙、牛舍里的吸血昆虫、饲喂有尖刺的草料、矿物质如钙磷等不足、维生素缺乏、营养不良、长途运输等因素都可导致腐蹄病的发生。除牛外,猪、绵羊、山羊、马及人也容易得这种病。

(2)症状

病牛常常表现出喂料时不愿进食,喜卧地,站立时间短,站立时患蹄不愿完全着地,走路跛行有痛感。检查时牛蹄质比较完整,看不出有炎症。当叩击或用手按压时牛有痛感,用刀切削扩创后在蹄底的小孔或大洞中会有污黑臭水流出。趾间也常可找到溃疡面,其上覆盖有恶臭的坏死物。急性发作时牛蹄冠处红肿,痛感明显,严重的会并发蹄关节炎。如果不及时整修治疗,病牛会逐渐消瘦,被毛粗乱,产奶量急剧下降,甚至丧失生产能力。严重者则蹄壳严重变形,卧地不起,甚至出现全身性败血症状。慢性病牛,坏死可达蹄的深部组织,包括蹄关节,第二、三指(趾)骨、腱和韧带。趾间、蹄球与蹄冠缘处存在瘘管,并延深到蹄内,跛行可能逐渐减轻,但不能消失。病程可由数月到年,多半是长期消瘦、衰弱,奶量减少。

(3)实验室诊断

腐蹄病发生部位是肢蹄部,以坏死性炎症为主。坏死组织有特殊的臭味,患病动物有跛行等症状,再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可作初步诊断。确诊则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取健康和病变组织交界处的刮取物,染色镜检,能发现坏死杆菌即可确诊。牛腐蹄病应与刺创、趾间损伤、蹄叶炎等相区别,特别是与趾间皮炎相区别。因其治疗方法不同,趾间皮炎几乎没有肿胀,但跛行和坏死臭味明显。

3、预防与控制措施

牛腐蹄病危害相当大,发病率比较高,经济损失很大。因此做好防制工作意义重大。首先应重视蹄病的防治,经常检修蹄壳,同时注意饲料配方中的矿物料。重视对牧场场地的平整和消毒,及时清除牛舍内粪便。防止趾间皮肤损伤,经常保持牛蹄干燥清洁。防止牛相互啃咬,不到低洼潮湿不平的泥泞地放牧。在多发季节,可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类药物进行预防。在发病率较高的牛场,要用收敛剂定期蹄浴(如5%福尔马林或10%硫酸铜溶液),以降低发病率。

发现本病后用清水洗净患部并清理创面。再用1%高锰酸钾溶液或5%福尔马林或10%硫酸铜溶液冲洗消毒。然后在蹄底的孔内或洞内填塞硫酸铜水杨酸粉或高锰酸钾粉或磺胺粉,创面可涂敷木焦油福尔马林合剂或5%高锰酸钾或10%甲醛酒精溶液或龙胆紫。15天后复诊一次。如果第二次检查已痊愈,只要涂些防腐药如碘酊即可。

畜群中一旦发生该病要及时把病牛和健康牛分开。对病牛的粪便和清除掉的坏死组织要严格消毒并销毁。对病牛除清创消毒外,肌肉或静脉注射磺胺类药物、四环素、土霉素、青霉素等,都能有效控制本病的发展和继发感染,而链霉素是无效的。如果慢性病牛蹄的一侧严重坏死,可采用截趾术。

(刘婷婷)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