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02版: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小饭桌”虽小 监管不可少

半月谈记者近期调查发现,当前一些地方的“小饭桌”存在消防、健康等安全隐患,缺乏严格监管。

“小饭桌”,即校外托管机构。尽管眼下多地学校提供了校内托管服务,但因校内托管不包餐、时长有限等局限性,许多双职工家庭宁愿把孩子“打包”给“小饭桌”——“起码管饭,家长不用折腾”。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间,并非所有学校都有条件开办校内托管服务,不少家庭只能把孩子交给校外托管。

家长看似省心了,“小饭桌”的隐患却不小。且不说有些本就是“黑户”,无证经营是常态,更有“小饭桌”在家摆几套桌椅就敢开办,松弛感与风险性一起拉满。就如记者在走访时发现,有些家庭作坊式“小饭桌”直接设置在居民楼内,厨房与课室仅一墙之隔,而且窗外装有铁栅栏,一旦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校外托管不能“脱管”。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也应有规范。无证经营的“小饭桌”屡禁不止,从侧面反映出校外托管市场的旺盛需求。对于这一需求,商家应积极回应,而非浑水摸鱼。倘若市场失序,让无证“小饭桌”泛滥,不仅会挤压正规“小饭桌”的发展空间,也在为行业发展“埋雷”。对此,相应规范管理应及时跟上。

首先要管得住。应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管理条例,为“小饭桌”设置市场准入门槛,比如细化人均活动面积、餐饮质量、人员配置等硬件要求。其次也要“放得活”。校外托管的市场需求客观存在,如何有效盘活,让行业健康发展更为重要。“小饭桌”看似小,实则涉及接送、看护、餐饮等多个业务,对应着消防、公安、市监、卫健等多个部门,若是“九龙治水”,必然难理出头绪。对此,需创新管理办法,探索协同监管机制,在压实各方责任的同时,不妨加强信息共享,切实优化“小饭桌”的资质审核流程,做到“管有术、放有道”,“小饭桌”才能越办越香。

陈文杰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