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07版:奶牛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奶牛围产期酮病的营养调控

□宁茂 曹杰

酮病也称为醋酮血症,是高产奶牛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以产奶量下降、体重减轻、食欲不振为主要表现,有时不表现任何症状。酮病是围产期疾病的主线,一切影响围产期奶牛DMI的因素都会诱发酮病,并诱发其他疾病。酮病的影响及关注度高于瘤胃酸中毒和产后瘫痪,已成为影响国内奶牛围产期健康的第一位疾病。

近几年,国内牧场富丁酸青贮型酮病压力不大,这与注重青贮制作有直接关系。国内70%的牛场面临的是Ⅱ型酮病,而这些酮病直接指向脂肪肝,很难治疗。如果围产期奶牛的体况评分在3.25—3.5分,虽然体况较好,但下胎次产奶量不能保证;如果体况评分在3.5—3.75分,并能将酮病发病率控制在合理范围时,产奶量可能更高。所以,需要在追求体况和产量的管理中找到平衡点,用营养调控的手段控制酮病且维持高产。

与酮病相关的营养及疾病问题

通过检测产前奶牛的甘油三酯发现,异常干奶牛的体况一定会增加并加重脂肪肝程度,因此应让其继续产奶,尽量正常干奶。牛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脂肪肝酮病。部分严重的脂肪肝综合征奶牛在产后3—4天死亡,30%的奶牛产后5—7天出现严重酮病,如伴发产后瘫痪,新产牛淘汰率会非常高。群发性酮病会造成真胃变位的发病率升高。当风险评估酮病发病率低于15%时,真胃变位的发病率为1%—3%,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当酮病发病率达到30%—50%时,真胃变位发病率会飙升至8%—10%;当酮病发病率达到70%时,真胃变位发病率会达到18%甚至更高。上述酮病发病率指牧场水平风险评估结果,如果每周定时检测产后7—14天的牛,对应的酮病发病区间为小于30%、30%—50%以及大于50%。真胃变位不全由群发性酮病引起,特别是头胎牛。有些牧场阶段性真胃变位发病率升高而酮病发病率很低,可能与牛传染性脓疱性外阴阴道炎(IBR症候群的一种)有关。

酮病的营养调控

酮病营养调控主要使用丙二醇、莫能菌素、过瘤胃葡萄糖、过瘤胃烟酸和过瘤胃胆碱等。丙二醇是生糖先质,能够缓解产后能量负平衡;莫能菌素能改变瘤胃革兰氏阳性菌的数量,增加丙酸盐的产生量并降低乙酸的生成量;过瘤胃葡萄糖直接缓解产后能量负平衡;过瘤胃烟酸可促进脂肪酸和酮体氧化供能,减少酮体蓄积,同时抑制体脂动员;过瘤胃胆碱可加速脂肪从肝脏中转移出去的速度。视牛群酮病风险及严重程度,上述几个调控方法可以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前期试验表明,综合考虑产后发病率、产奶量、体况与繁殖表现,以烟酸胆碱为主要途径的调控方案可以二选一:围产期前、后21天给予过瘤胃烟酸20克/(头·天),或产前21天给予过瘤胃胆碱60克/(头·天)。由于过瘤胃胆碱和过瘤胃蛋氨酸有互作效应,因此产后添加效果有待考证。

管理因素与酮病

围产期管理与酮病息息相关,可通过管理因素确保营养调控的有效性。管理因素涵盖范围大,在此重点介绍三项。

第一,围产期长度。据笔者统计,国内经产牛实际怀孕天数为276—277天,头胎牛为272—273天。如果按怀孕期281天进行围产牛转群,很多牛实际围产期仅有14天,营养调控没有意义,因为时间不够长,用阴离子盐最少14天才起效,而过瘤胃烟酸、胆碱则产前21天添加才有效。因此,需每月统计前3个月的产房数据,把怀孕天数过长和过短的牛剔除,计算实际产犊天数平均值来确定转围产时间。如平均怀孕天数是276天,可在255天时转围产而干奶时间不变。头胎牛和经产牛应分别计算,各自确定围产期转群方案。

第二,助产。分娩损伤是酮病等营养代谢病非常大的影响因素,牧场需要把助产率降到合理水平。助产率3%—5%是最佳范围。如助产率超过10%、产道损伤超过2%,新产牛酮病就会难以控制。

第三,采食量。在牛群体况正常的情况下,围产牛干物质采食量在12—14千克都可以。有些牧场使用阴离子盐后围产期DMI偏低,也有的牧场非常高。需强调的是,围产牛干物质采食量达到15—18千克则有风险(个别超高产牛场除外),此时虽然观察不到因皮下脂肪蓄积而使牛只变肥,但内脏脂肪会继续蓄积,这些奶牛一旦产犊,酮病就会暴发。另外,也要避免饲料能量水平过低,过低会加剧体脂动员,此时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采食量。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