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5版:百灵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有书相伴

●刘力

在人生的旅途中,静静地走了近60年,与我相伴最好最久的便是书了。书,伴我度过了无数个夜昼和风雨。

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我读了上千册书,图书馆成了心之所爱,还有过闭馆被管理员驱赶的经历。幼时集市上,也曾有过坐在集市水泥坎上看书数小时受凉闹肚子的经历,被父母、亲友调侃为“书虫”。

许多时候,我常常为获得一本好书怦然心动,欣喜若狂,为如期读完一本借阅之书,可以陪日头落山,陪朝阳从东窗冉冉再起,除了内容的吸力,心里念着的是信誉,“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读书是种享受。周末野外读书,书与景融为一体,神游体外,物我皆忘;雨中读书有诗感,雨打梧桐,音律舒缓,声声入耳,诱人入境;病榻读书,疲倦之躯竟焕出生机,身上苦痛孤寂顿失。

读书是心灵的旅行。出差时,除了日用品,还会捎上点书,他人逛商场游公园,我却常执拗地拐进书店书市,引人不解,却自得其乐。即便几次短期出国,同行者大饱购物瘾,我的行李中却有淘来的书籍,我固执地认为,书籍比衣物好看实惠,哪怕有人说我是“书呆子”。

学数学,干新闻,做宣传,喜好读历史传记,便分门别类,类类书籍汇拢,每每坐于书房,心中有种自豪和陶醉,儿子求学离家后,他居住的卧室便成了书房,成了我心之所系心之所往的地方。书房墙上挂几幅画,书画一体,进去便如走进知识的海洋。

读书如访友。不少同学、朋友出了书,便谦恭索要,有着作者亲笔签名的书就成了限量版珍藏,不仅学习知识,也沟通友谊,读本好书,交个益友,忆起曾经的烽火岁月,那是珍藏的记忆,也是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那儿绽出的火花足以让人的心里敞亮 。

书是最好的老师。如今,读书尤其是读大部头书的人渐稀,我依旧固执地守着,别人沉迷于手机上的片言碎语时,却坚持每天读书一章,那时红火的《读者》《散文选刊》,仍一如既往地订阅着,一篇不落地读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如此,学理科的我却感觉成了文人,读书藏书,遨游书海,几十年下来,发表的文章有数百万字。

读书人懂书,也珍惜书。求学、工作数次挪屋搬迁,高中以后的教材和书籍始终没有丢弃。大学学理,攻读计算机,那时的教材如今依然整整齐齐地立在我的书柜里,尽管丝毫无用,毕业后再没看过,却不舍丢弃。小学时参加县里作文比赛获奖,奖品是一本新华字典,那可能是我倾心的“镇室之宝”了。

闲暇时,我会静立书房,久久凝视,再分架观赏书名,每本书都有一段故事,每本书都印着我成长的心迹,让我在书的氛围中寻觅生活的真谛,沉醉于幸福之中。

书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生活中没有书,就好像没有阳光。好书如良药,能治愚昧愈内心;好书如清泉,能解饥渴润身心。书对于人是平等的,你读了多少书,便会有多少收获,这便是读书给我的启示。

有言,书是人成长的阶梯。书更是人充实和富裕的阶梯。年近花甲,我仍会随着心迹与书相伴,不停步走下去,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时光再赋予多少年轮,因为有书相伴,人生丰实时光不老,有书相伴,即便清贫也能体味富足,把美味长久地珍藏心底。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