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4版:咱爸咱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年轻会存钱 年老要会花钱

这几天,话题“父母辈为什么能存得住钱”登上热搜。在年轻人眼里,父母辈都是存钱高手。他们年轻时工资并不高,却能存下一笔不错的家业。

老一辈存钱有“秘诀”

“父母收入都不算高,可不仅负担了我从小到大所有开销,还存下不少钱,在我买房的时候支援了一部分。父母辈为什么存得住钱呢?”网友“王大熊”的发言,吸引了1000多人参与讨论。很多网友回复说,父母辈存钱有“独家秘诀”:一个字,省!

对于这个观点,记者在调查采访时发现,老年人都表示赞同。甘肃张掖59岁的汪志一直记得家乡有句俗语:“新老大,旧老二,补补丁丁是老三。”意为买了新衣服,老大穿旧后给老二穿,等老二穿不上时衣服已经破了,打上补丁再给老三穿。当补丁衣服实在不能穿时,汪志母亲就拿它做鞋、缝鞋垫,一点都不浪费。在这种耳濡目染下,汪志自然也传承了勤俭节约的家风。

老一辈人有时候也会“奢侈”一把。湖南长沙73岁的毕政记得,年轻时为了买件比较贵重的东西,他和工友一起“打会”存钱。大家组合在一起,每人每个月出一些钱给其中一个人,用于买手表等物品。但这种奢侈消费毕竟很少。

过度节俭可能变坏事

节俭、节约永远是一种美德。不过,有一个现象,也不能不引起重视:一些极度节俭的老年人,往往因为省小钱,结果花了大笔冤枉钱。比如,一些老年人为了节省,吃隔夜的剩饭剩菜导致生病,不得不住院看病。

年初有一件事,一度引起网友热烈讨论:辽宁辽阳的“狼先生”带父母去三亚过年,父母很节约,自己做的花卷回锅蒸了16次;坐飞机回东北时,父母舍不得在三亚买的各种物资,连用了一半的牙膏、剩一半的火锅底料、没吃完的饭菜等,都要打包带走。结果,由于行李太多,耽误了行程,飞机没赶上,退票手续费损失了几千元。

要舍得为自己花钱

老年人的消费观普遍比较传统,偏向节俭。在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与可持续发展中心执行主任郝作成看来,这类老年群体容易被“低价”“促销”“饥饿营销”等手段诱骗,导致省小钱花大钱。他建议,老年人要建立积极的消费观。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在休闲娱乐、体育运动、外出旅游等方面合理规划,理性消费,适度消费。不要过于贪小便宜,导致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今年68岁的张云家住山东青岛,是一名退休职工。以前,她买件衣服再三挑选,最后买个打折便宜款,烫头发也总是用便宜药水。女儿反复开导她,要享受生活,合理消费。慢慢地,张云有了改变。现在,她每季都给自己买件心仪的衣服,烫头发的药水也上了档次——500多元的,“好药水不伤头发”。

(据《快乐老人报》刘祺力)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