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微雨燕双飞》正在热播,该剧虽然假托荆国,说安平年间的故事,其故事以及服饰实则借鉴了唐代。不过剧中的唐代服饰并不准确,真实的穿着应该是什么样?记者采访了服饰史学家、江苏开放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黄强。
襦裙不是人人能穿
搭配披帛才是正解
《微雨燕双飞》中的女性人物多着襦裙,襦裙确实是唐代女性的主要服饰,唐代绘画《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捣练图》以及出土的唐代陶俑,都有穿襦裙的形象。但是该剧第一集,就有人把襦裙穿错了。
黄强告诉记者,他看到第一集中竟然有女乞丐穿着襦裙。“古代服饰有等级差别,上层社会的贵族、官员与底层社会的百姓,服饰穿戴是不一样的。从穿襦裙女子的形象分析,如《簪花仕女图》《捣练图》等画中的人物都是宫中女子,说宫中女子流行穿襦裙,没错。对于民间普通女子来说,襦裙是礼服,而底层社会女性,则没有条件穿襦裙。乞丐食不果腹、衣衫褴褛,焉能穿襦裙?即便她原本出身大户人家,家道中落沦为乞丐,如果有件襦裙,估计也会典当换一碗饭菜。岂能穿襦裙乞讨?”
剧中和襦裙搭配的服饰也不符合唐代的审美,唐代女子流行襦裙搭披帛,《微雨燕双飞》中茉喜的着装却是内着襦裙,外套短衫。黄强介绍,唐代襦裙有形制与穿着要求,往往配以长二三米的披帛。披帛通常以轻薄的纱罗制之,施予晕染,或施予彩绘,上面印有各种图案。披帛又称领巾,形制有两种:一种为横幅较宽,长度较短,披在肩部,类似披风;另一种横幅较宽,长度则长至二米以上,将其缠绕在双臂,行走时酷似两条飘带,《捣练图》中女性都是这样的穿戴。《酉阳杂记》记载,天宝末年杨贵妃的领巾被吹落。说明披帛的质地为纱罗,轻薄,可以被风吹落。唐代女子流行襦裙搭披帛,要的就是这样飘逸的效果。《微雨燕双飞》用襦裙搭短衫,失去了搭配披帛带来的视觉美感。
唐代不用裲裆甲
相府兵丁穿错了
《微雨燕双飞》中女子的襦裙穿错了,相府的府兵在穿着上也有不妥。剧中,吴相国府除了佣人、杂役,还有府兵。“王府、相国府养兵丁当时是允许的,不过兵丁人数很少,尚不能构成类似明代王府成千上万数量的私人武装。但在《微雨燕双飞》中相府的府兵穿裲裆甲就不对了。”黄强说,裲裆甲出现在魏晋南北朝,到了隋代尚有裲裆甲,但是唐代不用裲裆甲。
《唐六典》中记录唐代铠甲有13种:“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细鳞甲,四曰山文甲,五曰乌锤甲,六曰白布甲,七曰皂绢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
唐代将士穿明光甲居多,其形以十字形甲带系于胸前,左右各有一块圆护,肩部有披缚,腰下左右各有一块膝裙,小腿部位又有吊腿。唐高宗时,明光甲前身分左右两片,每片在胸口处有圆形护镜(即护心镜),铠甲背部连成一片,前后两甲以系带扣连。
“唐代之前,以及唐代之后,裲裆甲其制不衰,多用于仪卫。其具体样式略有变易,通常以彩帛为之,表面绘绣图纹,常用纹样有狮子、瑞鹰、瑞麟、瑞牛、瑞马、辟邪、白泽、犀牛等。但唯独唐代不用裲裆甲,剧中穿错了。”黄强说。
比电视剧里更丰富
唐代妆容和发髻琳琅满目
《微雨燕双飞》中的女性妆容,模仿唐代妆容,贴花钿。“剧中展示了唐代的一些妆容、花钿,远比文献记载的要少,不过多多少少让观众对于唐代的妆容有点了解。”黄强说。
唐代有时世妆、宫样妆、内家妆、红粉妆、芙蓉妆、酒晕妆、桃花妆等。桃花妆流行于唐代青年女性之中,先施白粉,再以胭脂涂抹双颊,色浅而艳,宛如桃花。1972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的唐代屏风画《弈棋仕女图》中就有这样的妆容。
唐代天宝年间女子流行一种妆饰,梳椎髻,画八字眉,不施朱粉,以乌膏点唇。白居易在《时世妆》中写道:“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花钿不是唐代才有的,但是唐代女性善于用花钿装扮。”黄强介绍,花钿是以金、银等制成花形,用鱼鳔胶或呵胶粘贴额头、两颊,除了花,还有鸟、鱼、鸭等形状,新颖美妙。唐代花钿色彩有红、绿、黄,以红色居多。绿色的花钿叫翠钿,张萱《捣练图》中妇女的花钿就是绿色的。黄色的花钿可以参考温庭筠《南歌子》中的描述:“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鬟。”
除了花钿,唐代的妆容还流行额黄,又叫鸦黄,即在额间涂上黄色。额黄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
剧中的发髻也值得一提。黄强介绍,《微雨燕双飞》出现了唐代多种发型,如抛家髻、丫髻等。事实上,唐代女性的发型比电视剧更丰富,半翻髻、交心髻、百合髻、百叶髻、两丸髻、愁来髻、长乐髻、平蕃髻、慵妆髻、翔凤髻、归顺髻、凤髻、宝髻、峨髻、佛髻、闹扫妆髻、九骑仙髻……不胜枚举。
唐代初年非常流行半翻髻,其形状如同翻卷的荷叶,梳发时自下而上,掠过头顶,然后朝一侧翻转,其发髻高耸向一侧倾斜。中晚唐流行抛家髻,其造型紧贴面颊,两鬓抱面,一髻抛出。《新唐书·五行志一》记载:“唐末,京都妇人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时谓之‘抛家髻’。”《簪花仕女图》中的仕女梳峨髻,元稹《李娃行》有云:“髻鬟峨峨高一尺,门前立地看春风。”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曰:“金翘峨髻愁暮云,沓飒起舞真珠裙。”
不过,剧中厨娘角色的发型有些失误,不符合人物身份。黄强表示:“唐代发型款式虽然众多,但是不是任意一款发型都适合所有女性,而是有所区别。我们从唐代人物俑中所见的发型,展示的大多是贵族、宫女、仕女,而不是厨娘这样的底层人物。吴相国府设宴,厨房忙着干活,厨娘不会穿着襦裙,梳着高髻。试想,厨娘调羹烹饪,头戴高髻、脸上涂粉,还怎么在炉火边操作?不怕脂粉落入菜肴中吗?”
(据《金陵晚报》邢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