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5版:人文·鉴赏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战国玉器精品行气铭玉杖首

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是20世纪70年代轰动国内外的考古发现。其中出土的帛画《导引图》绘有44幅图像,为运动姿态各异的人物图形,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图谱。而历史文物中最早谈到行气者,则是天津博物馆十大必看宝物之一的战国青玉行气铭玉杖首(左图)。

此玉原为合肥李木公旧藏。其拓片20世纪50年代最早刊印在《艺賸》,20年后又收在《三代吉金文存》中。该器高5.2厘米、底径3.4厘米。玉苍绿色,有杂斑。器呈12面棱筒状,中空,内顶部留有钻凿痕迹,器身下部有一穿孔与中空部相通。器表磨制光滑,阴刻篆体文字,每面3字,凡36字,另有重文符号8个。按文理分析,在第7行首字下漏刻一重文符号,故总计45字。

对这些铭文,郭沫若先生释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这篇铭文从结构来看可以分为2节,上节10句,下节4句。上节说的是吸气与呼气的过程,是呼吸的一个回合。“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是说吸气后自上而下逐渐运行至下腹。“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是说行至下腹的气,自下而上逐渐返回到头顶,这是呼气。“定则固”,则是吸气与呼气过程中的转折。下节4句两两相对,前两句说的是天与地之本,实际说的是吸气与呼气的要点,吸气至下腹,呼气要行至头顶。这两句也是承上文“伸则下”和“退则天”而说的。后两句说的是行气顺逆不能颠倒,因关乎生死之别。

此玉的用途是什么呢?根据器物本身外部光泽晶莹,中空部顶端不透,而且内壁异常粗糙的情况推断,它应当是套在圆柱状物体上的。据帛画《导引图》中2幅以杖行气图推知,这个圆柱状物体当为专用手杖之类,而此器应是杖首的玉饰。

行气铭玉杖首是迄今所见战国时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铭文记述了行气的要领,这是我国古代关于气功修炼养生的最早记录,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字学价值。 (据《今晚报》高丽)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