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5版:花季雨季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信息化融合创新背景下的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古诗词教学研讨会在我市举行

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古诗词种子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与各地教师互动交流

呼和浩特晚报讯(记者 杨永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开展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

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探索有效教育方式,落实中宣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11月11日、12日,由中国出版集团中华书局有限公司主办,中华书局经典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的“信息化融合创新背景下的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古诗词教学研讨会在我市举行。

研讨会以全体人员朗诵乐府诗《敕勒歌》开场,气氛轻松活跃。中华书局有限公司总编辑尹涛在致辞中说,古诗词以其独有的艺术形式为读者提供了满目新鲜的世界,享受到精神和情感上的至美和极乐。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开端,让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各种媒介的综合推动,以最合适、最有力的创新形式,达致更深更远的传承和传播。

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王志强,全国知名小学语文专家、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崔峦相继致辞并指出,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要在学生的心田播下热爱古诗词、热爱中华文化的种子。

国家图书馆研究员张一南告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统编教材里选的很多我们熟悉的诗,其实都是我们中华诗词的精品,它往往最能代表这个时代的诗歌艺术以及这个时代的中华文化,我们要一代一代老老实实地把最美好的东西传承给孩子们。”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彬福认为:“学习古诗词,首先要诵读,然后还要书写,光读不写,学生的记忆不一定深刻。第二要赏析,借助其他的助读材料,比如纸介质的经典赏析文章。”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李淑章表示:“古诗词可以培养青少年健康的情操,比如爱国主义、奋斗精神等。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语表达能力、接人待物的能力等。”

在研讨会上,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陆有富,教育部“十四五”国培专家、北京市特级教师王文丽等专家、学者也相继作了主题讲座。全国各地教育管理者、大中小幼一线领导与教师等300余人现场聆听了讲座。专家与台下老师互动频繁,大家各抒己见,畅谈感悟。回民区贝尔路小学主校区老师李琛深有感触地说:“专家与名师的讲座精彩解析了古诗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精神价值,让与会者深刻理解了高贵典雅的古诗词文化对学校教育、学生成长以及国家文化自信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王文丽老师的示范课《江南春》让我印象深刻,她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置,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升华,为一线教学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本。令我们感动的是,米寿之年的李淑章老师依然坚持讲课、写书,深耕教坛,笔耕不辍,在语文教育事业上继续发光发热。”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